《宋明理学》课例评析 “宋明理学”是南通市青年历史教师基本功大赛微型课的选题。这一课内容有三大特点:第一,内容丰富。教材内容涉及魏晋至明朝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概况,时间跨度大,共选取了五位思想家。第二,艰涩难懂。理学使传统儒学具有思辨性的哲学色彩,因而体系严密、逻辑性强,不易理解。第三,课标要求高。课标要求了解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的理学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认识理学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从了解到说明到认识,环环相扣,如果仅仅了解而不理解理学家的观点,很难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也不可能认识其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因此,能否吃透理学家的观点决定这节课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基于上述三大特点,在教授这一课时教师如何确定教材内容,如何整合教材资源,如何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都直接影响这节课的达成度。徐老师坦言:比赛时三个小时要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所以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通过原始史料、成语、图片、故事等让艰涩难懂的理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节课是在他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参赛老师的优秀成果,研读了相关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打磨,可以说是一节精心准备的课。 一、教学设计评析 1.打破教材体系,整合教材内容。徐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按照理学产生的背景——“理”由、理学的含义、派别、代表及主张——“理”解、理学的影响——说“理”,设计教学内容。而教材中在程朱理学部分专门有一段文字讲程朱理学的影响,教材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了宋明理学的影响,这对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带来一定的难度。徐老师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徐老师在整合教材内容时充分挖掘教材,用足教材,包括教材的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回放等,比如“学思之窗”就是要通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反思,这是理学中对学生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再如“资料回放”的运用,主要是突破一个难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的不同。用足教材的同时,徐老师又补充一些原始史料,用于讲解理学家的主要观点,便于学生理解理学的观点,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史料阅读能力。 2.问题导学,思维核心。徐老师采用了马塘中学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灵动课堂”,围绕课标设计2到3个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一节课主要设计了3个问题:程朱理学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学的(提示学生从如何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哪些儒家义理的角度去思考);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二程、朱熹主张的联系与区别(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谈谈宋明理学的影响,在今天哪些内容仍有积极意义,哪些内容应该舍弃(合作探究)。这三个问题是针对课标中“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和认识理想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而设计的。学生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得出一些基本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的新发展;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宋明理学在封建社会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理学在今天仍有许多积极意义,比如修身养性、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问题导学的关键是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引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都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有充分的研究。 3.立意高远。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较高的教学立意,他主要着眼于思想的时代性组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思想的时代性”特征。比如在说“理”部分,强调理学中有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但在封建社会这些思想非常盛行,原因是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而今天是民主、文明的社会。再如课堂小结部分,通过儒家思想地位和内容的演变,引论“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秘密是其包容性——与时俱进”,进而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如源头活水。” 二、课堂教学评析 1.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徐老师的授课体现了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原则。在解释二程、朱熹的观点时,他不仅对原始史料进行了解读,而且通过故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他用了人们常说的“伤天害理”的成语;在解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求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时,他用“落叶归根”的假设(这里运用了历史的想象)。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心外无物”“良知”等,都讲得通俗易懂。如果仅仅是讲故事和历史的想象和推理,那么就缺少了历史应有的厚度。而徐老师在讲故事时总是会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216a58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