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莱德·韦伯和他的文化社会学 海德堡是德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虽不大,却别有韵味,老桥映照在内卡河(Neckar)中,和古堡相映成趣,让人留连忘返。海德堡又是一个大学城,据说城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学生。大学和城市浑然一体,根本无法计较大学的边界,就象无法确证徜徉在城市每个角落的人群的学生身份一样。 在一个雨雪份飞的季节里,我有幸来到海德堡访学。此时的风景还未来得及从冬天的怀抱里脱身出来,叫人有些遗憾。于我,遗憾却意外地得到了大补偿,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德堡的旧书店把我引向了一度饮誉德意志学界的所谓"海德堡精神",并让我认识了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 Weber)和他的文化社会学。 说起韦伯,人们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对于阿尔弗莱德·韦伯,国内学界知之甚少,在德国本土,这也是一个曾经被深深遗忘了的名字。其实,他们二人本是同胞兄弟,从学术思想来看,阿尔弗莱德虽说不在马克斯之上,但也决不在他之下,起码也该打个平手。可是,历史的巨浪在淘沙的过程中,却把这位思想家一同裹挟而去,险些无影无踪。好在本世纪末有了文化考古的时尚,才不至于让阿尔弗莱德·韦伯的名字从思想史上销声匿迹。 阿尔弗莱德·韦伯,生于1968年7月30日,1958年以90岁高龄去世,中间经历了德国历史的辉煌,也目睹了德国民族的悲剧和德国社会的双重转型。青年时期在柏林大学先学习历史,后转向法学和国民经济学,导师是德国国民经济学历史学派领袖施穆勒(Gustav Schmoeller),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分别在柏林大学、布拉格大学教授国民经济学和政治学。 1907年,对于阿尔弗莱德·韦伯,是个关键的年头。是年,他应聘来到海德堡大学担任国民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从此他的名字和海德堡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海德堡大学,可谓人才济济,哲学家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和雅斯贝尔斯、罗马学家库提乌斯(Ernst Robert Curtius)、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等,都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不但相互打破学科界限,组成一个又一个学术圈子,交流思想,砥砺精神,而且提倡师生之间用对话代替灌输,用交流代替教导,这就是所谓"海德堡精神"的核心内涵,至今在德国高校中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阿尔弗莱德·韦伯虽不是"海德堡精神"的发动者,但是一位成功的实践者,他1 创办了学术沙龙"两面神"(Janus),并对已有的"社会学讨论班"制度进行了革新,他本人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思考。在"海德堡精神"的熏陶下,韦伯的一大批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德国学术思想的精华,他们包括曼海姆(Karl Mannheim)、埃利亚斯(Nobert Elias)、洛文塔尔(Leo Loewenthal)、弗罗姆(Erich Fromm)等,他们在各自的回忆中对在海德堡的学习都表达出无限的留恋。更重要的是,在韦伯"社会学讨论班"的直接作用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国民经济学中脱胎出来,在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现代学术机制中站稳了脚跟,并且成为本世纪的一门显学。 韦伯自己的学术活动更是成为"海德堡精神"的突出表征:没有学科界限,没有学术规范,在各种理论主题和现实论题之间游刃有余。早期的研究重点是家庭工业问题,这基本上是一种经验社会学研究,今天看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意义不大,但在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确是意义重大,称得上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这方面的代表作是《论产业定位问题》(Ueber den Standort der Industrien,1908)。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德国本土影响不及在海外受到的重视,据说,苏联早期的产业定位政策以及我国台湾五十年代经济起飞时的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参照韦伯的这部著作制定的。 然而,就韦伯的学术思想来看,最主要的贡献还在于创立了自成体系的文化社会学。事实上,从1909年开始,韦伯就已经由经验社会学研究转向文化社会学研究,但直到1935年,才发表他的"心血之作"《文化历史与文化社会学》(Kulturgeschichte als Kultursoziologie),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他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后来,韦伯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著作,诸如《悲剧与历史》(Tragoedie und Geschichte, 1943),《告别历史》(Abschied von der bisherigen Geschichte,1946),《第三种人与第四种人》(Der dritte und vierte Mensch, 1950),《社会学导论》(Einfuerung in die Soziologie,1956)等,把他的文化社会学理论阐释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入。 文化社会学(Kultursoziologie),亦称历史社会学或危机社会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方面,韦伯是想通过阐明文化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一套历史哲学的逻辑。也就是说,贯穿在文化社会学之中的主线是韦伯的历史哲学观念,以及韦伯关于人的观念。韦伯在《文化历史与文化社会学》一书在前言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ecabd2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