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时间:2023-03-03 00:09: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道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来源:网络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面的深刻影响。汉语中有关“道”词语或说法比比皆是,沉积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道教思想

“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看来,“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具有超时空性,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最终依据和普遍法则。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道教对世界的认识。其中“道法自然”一词,意即道以自然为法则,效法、遵循自然。 道教认为,“道”超越于人们一般感觉认识之外。《道德经》称“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指深奥玄妙,“玄之又玄”原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泛指言论道理等玄妙难解。

《道德经》还说“道”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以此来说明“道”的精深玄妙幽而不显,无法用感官来把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说法即源于此典,但仅保留其字面意义,即“尽管在看,却没有看见;尽管在听,却没有听见”,泛指不重视、不注意。

“贵生”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思想。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汉语中反映人们对“长生”追求的词语很多,如“长生久视”一词便来自《道德经》59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就是说,积累德行就能够胜任治理国家的大任,持有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就可以实现天长地久,这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道理。 “长生不老”可谓“长生久视”的同义词,出自道家典籍《太上纯阳真经·了三得一经》“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肾为北极之枢,精食万化,滋养百骸,赖以永年而长生不老。“长生不老”即永远活着,不会衰老。这原本是道家的生命追求,在后来的日常用法中则演变为对年长者的祝愿或赞颂。

修道的目的是通过自身的修炼和修行,使生命返归到始初的淳朴本真状态,道教称之为“返璞归真”。在道教看来,人原初的本性淳朴纯真,近于“道”的本性。但随着年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加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声色利禄的诱惑,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会不断地耗损,纯朴天性会逐渐迷蒙,这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而与“道”相悖 “返璞归真”中的“璞”,本义为未雕琢的玉,在这里指“道”的质朴状态。所以,“返璞归真”即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道教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还体现在“抱素怀朴”一词中。“抱素怀朴”的直接典故出自班固《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但它的思想渊源却来自《道德经》所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指人们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以道教思想为养料,“抱素怀朴”的意思就是 求人们保持内心平和,处于自然的状态。生命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以达到长生久视,得道成仙。

道教在天道循环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承负说”。其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它演变为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所谓“承负”《太平经》有曰:“承者为前,负


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返回虚无之源本。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只有理解了这些道教思想,才能对上述成语有透彻的理解。 道术修炼

在道教的生道相守的生命理念指引下,为了达到长生不老,道教发展出多种养生修炼的道功道术。其中既有吐纳、导引、服食、金丹、养气、炼气等养生方术,又有存想、存神、主静、坐忘等养神方法。这些道术道功等在汉语中有全面而生动的体现。 道教将以气息吐纳为主的炼养方法称为“行气”“调息”“服气”等。《太平经》“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葛洪对吐纳之法作了具体论述:“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正是基于道教的世界观和修炼方法,“吐故纳新”才获得了深刻的内涵。“吐故纳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原指人的呼吸,吐出体内废气、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但在道教的影响之下,这一词汇的内涵却要深刻得多,指的是一个有机体除旧更新、保持生命力、与时俱进的必要途径。

道教的辟谷炼养术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辟谷本是先秦神仙家的一种炼养方术,道教对其加以发展,认为人体内有三虫,又名三尸,其好宝物、好五味、好色欲,是毒害人体的邪魔,是人欲所生的根源。三尸的生存依赖谷气,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则三尸便亡,人体内的邪魔也就斩灭。有此炼养术为文化渊源,便有了“不食人间烟火”“吸风饮露”等词语。“不食人间烟火”亦作“不吃烟火食”本是反映道教不食五谷的辟谷修炼。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引王直方《诗话》云:“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另一词语“吸风饮露”也与辟谷炼养术相关,典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吸风饮露”意为吸清风、喝露水,指传说中的仙人绝食五谷。

道教发展出的一整套导引修炼方法,也是汉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文化渊源。导引即“导体令柔,引炁令和”之意,以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熊经鸟申”一词即由此而来,指通过模仿熊之攀枝、鸟之伸脚的活动形态,伸展肢体,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围绕着道教的炼丹术,也产生了一批汉语用法。如“炉火纯青”一词,出自唐代孙思邈《四言诗》“洪炉烈火,烘焰翕赫;烟未及黔,焰不假碧。”原指道士炼丹,炉中的火焰由红色转成青色时即为最佳的火候。转化为习语后,意指技艺或学问、修养等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灵丹妙药”指非常灵验有效的奇妙药物,用来比喻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好办法。 “金丹换骨”也来自于道教的炼丹典故,指道家仙丹之灵验,能使人脱胎换骨。如陆游《夜吟》诗:“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他借用道教的修炼思想,以“金丹换骨”比喻学诗功夫由渐修而进入顿悟之境,后来也用来比文学艺术等的创作达到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神仙人物

黄帝原是传说中的人物,按《史记·五帝本纪》载,姓公孙名轩辕,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据说他创立八卦、律历、冠冕、宫室等。蚩尤反叛,黄帝与他在涿鹿激战,久战不胜。这时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下凡,授黄帝灵符、道法与《阴符经》,黄帝终于擒杀蚩尤。他广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e2285c5be1e650e52ea99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