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乡思。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可欣赏的对象,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堪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岑参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攻打突厥、契丹。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均入其诗。他既热情歌颂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此外还书写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诗境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基调。 其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以为代表。这首诗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从帐外写到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 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行文到此,不由人不想到诗中的点睛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人说此句传达出诗人赏雪时异常惊喜的心情。单就这句而言,似乎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把这句与全诗意境联系起来分析,那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分析诗篇中任何一句诗都不能脱离全诗意境、时代背景、作者人生观。否则,就会以偏概全。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诗题说起,诗题既然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就必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吟咏白雪,二是送别。既然是送别,当然会有离愁,在白雪皑皑的情境中与密友分别,何“喜”之有? 其次,从全诗的内容意境来看,此诗开头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就描绘了一幅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枯草连天的肃杀画面,更何况还有满脸嗔怒的“即”来怨恨“八月飞雪”的“胡天”呢。紧接着下文,作者就竭力铺排塞外天气的奇寒难耐。试想在封建军营里,将军、都护这些高层军事长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他们的生活条件无疑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他们的“狐裘”都“不暖”,“锦衣”还嫌“薄”,那么军士的征衣该怎样御寒呢?这些长官们“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那么士兵们的长矛大刀该如何携带?不妨再想想,整个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天气寒冷。而天公偏偏不作美,还要“暮雪纷纷”加剧这严寒。在这种境况中只有避寒之苦,哪有“惊喜”只说?酷寒也好,忍耐也罢,偏偏共事多年、肝胆相照的密友要在这风狂雪大的时候离去,怎能不让人骤增离恨呢?八月金秋,朋友去的京都正是果香氤氲的丰收时节,几多遗憾、几多留恋的诗人怎能不向往京都?他固有建功立业、守家卫国的壮志,但面对朋友的别离和对京都的无限向往,总不至于“喜”吧?按正常的思维而言,诗人可能是只有“惊”而无“喜”。诗中“置酒”“奏乐”为朋友送行,着酒、这乐难道是欢乐的吗?这酒这乐一定是离恨的愁和伤别的泪,是男子汉道别的话语,男人之间固然没有缠绵的话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e843708a9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