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的内涵

时间:2023-02-16 03:2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素养的内涵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学习已经日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工具,本研究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素养的五个维度,分别是注意力,垃圾识别能力,参与,协作和网络道德和安全意识五个维度,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网络素养的含义。

关键词:网络素养;内涵;五个维度

21世纪的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网络素养也成为在信息时代生存的一种必备素养。自美国学者麦克库劳(McClure)在1994年首先提出网络素养的概念之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网络素养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素养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下面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观点介绍:

麦克库劳(McClure)认为“网络素养是了解网络资源的价值,并能利用检索工具在网络上获取特定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利用以协助个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麦克库劳(McClure)将网络素养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知识内涵方面包括:掌握全球网络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范围;了解网络信息在人类解决问题与基本生活的角色与应用;了解网络信息产生、管理、利用及其系统。技能内涵方面包括:在网络上使用各种资讯工具以检索各类资源;善于使用网络信息,并结合其他资源,以扩展或增加信息价值;使用网络资源以帮助工作或个人决策,并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台湾学者洪海雄在研究中将网络素养定义为:“具备操作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有效且正确操控该技能,除此之外还要能正确评估网络资讯的价值、具备操弄网络资讯与使用网络沟通的正确态度。”

霍华德认为注意力控制的素养是基础素养,对其他四种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将垃圾信息过滤出去并专注于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部分,就是垃圾识别素养。网络参与一方面是个人的内在技能与策略;另一方面,当许多个体的

[2]

[1]


参与行为在整个网络上汇集起来时,就成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即协作的素养。网络技巧涉及多个领域的能力,要具备网络意识,我们得向社会学家学习,以便了解人们在通过社会网络相互联系的过程中,究竟如何动态地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社会学还贡献了著名的“小世界网络”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与其他人相联系,而在线的网络构建正体现了这一点,这正是智慧网络人素养的体现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网络素养的第五个内容智慧网络人的概念较为模糊,不能明确地衡量网络素养的水平。

麦克库劳将网络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两方面,洪海雄则认为网络素养还应该具备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陈华明认为网络素养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在网上自我保护的能力,并能够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同样的,贝静红也认为网络素养应该具备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意识。贝静红还认为网络素养应该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对网络信息的批判反应、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严玲红也认为网络素养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不同的是,她是从构成方面来研究网络素养,认为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关键是对网络信息的发现和处理能力,核心是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根本是网络道德素养,保障是网络安全意识。与以上学者的定义不同的的是,燕荣晖从网络教育研究出发,将网络素养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这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从网络素养的构成来定义网络素养的内涵,但他们对于网络素养的定义也反映了网络素养的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尚没有对网络素养的概念进行明确、统一地界定,但综合网络的特点及涵义,素养的特性与内涵以及众多学者对网络素养界定的探讨,笔者认为:网络素养就是指个人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运用恰当的技巧来正确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所提供的数字形式信息来解决自己的信息需求(包括信息的获取、评估,以及信息交流沟通),并且能够认识到网络的价值,遵守必需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维度:

1)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专注不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

[5]


2)垃圾识别能力垃圾识别能力是指具备搜索信息的技巧,并能够正确辨别和处理获取到的信息。

3)参与参与是指个人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加入到网络上的某一活动中去。对个人参与网络的程度进行判断。

4)协作是指在网络中和其他人一起做某一件事,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讨论和对话,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通过众人智慧的交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5)网络道德和安全意识网络道德主要是指中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念,在网络上的行为应在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发生,并遵循一定的网络礼仪规范和安全法制。

参考文献:

[1]洪海雄.家庭因素网络使用情况对国中生网络素养之相关性研究[EB/OL]. [2] 陈华明,杨旭明.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J].新闻,2004(4):32.

[3] 燕荣晖.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J].汉江大学学报,2004(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754dc686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