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教会学生使用词典 (1)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教会学生活用词典 沈成 (常熟市外国语学校 215500) 摘要:高中生语言的粗糙、粗俗、粗陋,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本文提出:把教会学生使用字典、词典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作为语言锤炼和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把它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先追根溯源,规范用语;后重视积累,汇成活水;再巧妙设计,发展拓宽。 关键词:语文教学;词典;语言;自主学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改编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较之于过去广阔很多的审美视野。它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材的演进,实际上表明了高中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升。 但,不得不提一个事实,高中生语言的粗糙、粗俗、粗陋,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任教十数载,学期末,都要参加全市的语文阅卷工作。在阅卷现场,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笑声。评卷者面对着啼笑皆非的答案,总是感慨良深。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学生说作文时最大的困难是“笔下生涩,词汇贫乏”。很遗憾,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一点都不敢造次。语言的锤炼,就成了一块荒废的田地。 这个到挂现象,引起了笔者深思。想想古往今来无数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杜甫阐述自己的创作主张时,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贾岛与卢延让也分别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经历。当然,如果这样去要求学生,那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仔细思考,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其实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应该有分析地吸取、借鉴。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该重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它是语文最基本的素质。 回顾自己的求学和教学过程,笔者深刻认识到养成查词典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在终身学习中受益无穷。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源头做起,那就是教会学生活用词典。叶圣陶先生说:“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英国开放大学现代语言中心的Graham Bishop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更进一步指出,字典、词典往往只被学生们用来检索和核对意义,而这远远不是它们的全部。 因此,笔者把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字典、词典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作为语言锤炼和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把它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 下面是笔者指导学生活用词典的三点做法。 一、追根溯源,规范用语 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谴词造句的能力。美国学者卡茨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理论。他们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的最小的语义元素叫做“语义原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义素”。“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黄伯荣《现代汉语》)。笔者认为: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以提高写作水平。记得以前高考有个选择题,选择合适的词填入空格,如果在教学中不仅仅把它看成一个考点来教,而把它看成一条锤炼语言的捷径,也许不失为一件好事。 不谈作文,就谈高考的古文翻译,学生的遣词造句存在很大问题。书面语和口语的混淆,谦辞与敬辞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的混淆,近义词的误用,甚至生造词语等现象屡见不鲜。在高一,笔者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义素分析,可以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如“赡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长辈]这样的义素。“抚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下辈]这样的义素。“扶养”要求宾语包含[-长辈][-下辈]的义素。只可惜,很多时候,即使高中的学生都在乱用以上诸词。我们可以教学生利用字典或词典,找出词的理性义素,结合语境体会附加义素。对照自己的习作,及时发现语病,及时改正,以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推而广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词典的释义来学习同义词和反义词,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词汇量。 我们国家曾明确提出,语文规范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一些低俗、粗糙的网络语言充斥学生的阅读空间时,当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呈现幼稚、怪异时,我们有必要,用词典还语言一片干净。 二、重视积累,一渠活水 中小学语文教育至今仍存在着两种中国语言形式的教育,也即文言文和白话文。而中国文化的许多精髓部分存在于文言文中。因此,学习古文,它不仅能丰富和净化我们学生的词汇,更能让我们的学生接受思想上、精神上的洗礼。当然,我并不是主张我们的学生捧着一本词典去研究。那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应是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精髓。而新苏教版也正突出了这一点。必修一到五、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这些教材,让学生享受到了古文化的大餐。 对文本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求学生不能利用学习指导用书(此类书籍的编者都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全文翻译)来学习,而应该利用好《古代汉语词典》,在积累实、虚词的同时,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例如,有一学生在学习《石钟山记》时,他说“识”(出自“汝识之乎”句)在词典中当它读音为“zhì”时没有“知道”这个义项,而教材却这样处理。他觉得词典上的“记住、记忆”义项更适合一点,所以应解释为“你想起这些典故吗”。不管他的答案是否合理,笔者首先肯定他的思考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顺势在课堂上把这个“志”的义项和学生讨论,并作了延伸。 而需要积累的另外一项则是成语。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笔者觉得这是对中国成语的精确概括。成语字字珠玑。学好成语,既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如若中小学不学,则至大学也不知“鸠占鹊巢”为何意、“归马放牛”为何事、“韦编三绝”为何人。在高一,笔者就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成语词典》的习惯。希望学生平时多读读词典,要求学生每个星期摘录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成语(摘录在读书笔记中),并记住成语的由来、本义和引申义、同义和近义成语等等。坚持下来,学生受益匪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有意识地使用成语,是文章文雅起来,效果不错。这其实是学习、使用《成语词典》的根本目标。应试和熏陶,一举两得。 三、巧妙设计,发展拓宽 兴趣可以使人事半功倍,查词典,极易枯燥乏味。质疑而查,灵活运用,学生乐此不疲。这里需要教师做好设计,创设情境。 首先,笔者从《魔鬼词典》上得到了一点启示。在高一阶段,为了解决学生词汇贫乏毛病,从基础抓起,有意从字、词、句、章四个层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一步:解释单个的字。因为汉字是会意文字,所以笔者就用汉字去撞击学生充满想像的心灵世界,使古老的汉字获得新生。对于教材或课外读本中“有意思”的词语,学生可查阅词典,根据它的原始意义(本义)进行解释。举个例子:“忌”,有的同学把它解释为“把自己高高挂起,放在心的中央,从来不给别人留点位置,别人一有成绩,他就不舒服,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指某些班干部”。对于这一工作,好多同学自始至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第一次体会到了用词典进行创造的乐趣。第二步:解释词语。我要求学生就词典中关于词语的义项,用心灵来解释,进行短文创作。例如:“家常里短”,一位女同学这样写道:“如今老街上居住着不少人。小街将两旁的老屋隔开,但隔不断和睦相处人们。显然,这里居住的大多数是老人。每天早晨、午饭后、傍晚时,老人们总是端着凳子坐在自家门前谈天说地,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中美关系。但现在我们却躲在钢筋混凝土里,封闭了自己。什么时候我一定要回到老街去看看。”她赋予了这个词语更多的意义。事实证明,语文教学从很低的起点也可能达到较高的目标。他们朴素而哲理的思想,在这个活动中,喷涌而出。 其次,在读书笔记中,笔者要求学生选择历史事件,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文言文创作(这其实是从一篇高考作文《赤兔马》得到的启示)。有的现代汉语的词汇要通过查阅《学生古汉语词典》转换为文言词汇(这种方法我把它称为“反弹琵琶”)。在教完《鸿门宴》以后,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文言创作《项羽后传》。这些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当然,第二种实践只限于一部分古文功底较好的同学。 再次,要求学生经常翻阅《唐诗宋词鉴赏词典》。苏教版整整一本《唐宋诗词选读》的教学,为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笔者要求学生两星期摘录并鉴赏一首诗歌(以词典中的诗歌为范本,自主搜集有关资料,并整理到读书笔记上)。鉴赏过程如下:首先要求学生用散文的笔法,翻译古诗词,保留优美的意境。其次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经历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最后把既有的感情体验对外抒发,充满感情地朗诵、吟哦,并把这种感情体验在自己的作文中抒发出来。我想,这些高贵的情感在学生的作文中反复,毫无疑问,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证明,教会学生活用词典,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对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古印度谚语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相信我们每个教师倾力播种这个行为,定能收获我们期待的硕果。 参考文献: 《指导中学生同语言粗糙现象作斗争》陈林森 《浅论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8年2期) 《播种习惯――如何培养学生查词典的习惯》侯建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2f02e4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