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范读:朗读训练最好 的指导方式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教师范读;朗读;方式;学生;语文素养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无不在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朗读作为阅读的方法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目前朗读训练的现状 然而,睁眼看看现状,原本应是“读书课”、“诵书课”的语文课成了“讲析课”、“习题课”;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似成美好的回忆;配音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越来越多,学生们准确无误的个性化的诵读却越来越少;学生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对事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读课文的热情却越来越冷,对语言的感受越来越弱……开口读书,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文章韵味读没,感人肺腑的文章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如此现实,怎能不令我们惊心、担心、忧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不重视范读有一定的关系。 二、教师范读的重要意义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身教”、“领门”,即恰到好处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的充满情感的朗读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当他们在细心聆听时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和白话文老师,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写教白话文的老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她写道,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此后她对新文学有了兴趣,读了很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贴的更近了。 刘国正先生在对他的私塾先生陈小溪的回忆中写道:他给我们讲解《咏怀》、《北征》、《秋兴》等,在简要的讲解词语之后,他开始朗读或朗吟,读一声“妙啊——嗯!”他并不说出妙在何处,但从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从他那喝彩般神情的语气,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化入诗中,深深地受到感动。此时的“我”,也无须追问妙在何处,感情同教师一起交融在诗中了。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莫不以自己情动辞发的朗读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正是有了教师的全情投入,摇头晃脑,音调或婉转,或铿锵,如痴如醉的朗读,才成就了于漪、刘国正、鲁迅等杰出的人才。试问,从古到今哪一个有作为的 政治 家、演说家、文学家、教学家,不受教师朗读的影响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文学兴趣的歌声。 如今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范读,我认为:一方面是大家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为单一的应试 考试 而搞讲析,搞题海,忽视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可能与老师自身素质也有关,朗读水平不高,担心在学生面前出丑。如果是后者,那做语文老师的就必须要提高朗读水平,以自己高水平的朗读来服务教学,给学生的朗读以引路,给学生的朗读以指导和启发。 教师如何做好范读呢?首先教师的范读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前三者比较容易做到,关键是最后一点有感情,即指朗读要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感情。如特级教师韩军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课起始,他有一段感人之深的范读,直把听课的成百上千的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根本原因是韩老师设身处地地走进了艾青的心灵深处,俨然化身为艾青,与作者一体,用韩老师的话说是:“我在朗诵时,我的心目中,的确历历在目地幻化出乳母大堰河的形象,我(艾青)坐在狱中,漫天飞雪,我(艾青)思念大堰河,思念妈妈一样的大堰河——”在这里,韩老师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感情朗读做了个例子,对学生的个性朗读也是个启发。其次应注意朗读的技巧,即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词重音是指多音节词里那些重读的音节。语句重音是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甚至某个音节的重音。重音在词句中出现,是体现语意的重要手段。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我特地起个大早。”“燕子飞倦了。”重音的确定还要根据作者的着眼点和表情达意的重点。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一词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均应重读。“近”字重读,突出春天临近大地时给人带来的亲切感。朗读中的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语法停顿基本上是与段落、标点符号一致的;逻辑停顿是揭示思想逻辑或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做的停顿;通过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是感情停顿。教师范读一定要准确把握。范读的语调把握也是显示教师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子,它用抑仰顿挫、轻重缓急的调子来表情达意。它有四种类型:平直调、上扬调、下降调、曲折调等。朗读叙述性的句子或比较严肃的内容,一般用平直调;表示疑问、惊喜、命令、号召等感情,多用上扬调;下降调多用于表示坚决、自信、祝愿、感叹、心情沉重;曲折调多用来表示惊讶、幽默、含蓄、讽刺等。教师朗读前要仔细琢磨文章中的语句含意,是悲、是喜、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朗读时才能控制好语调,读出感情来,才能对学生的朗读有指导意义和启发性。此外,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运用节奏应从具体作品、具体层次、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入手,要考虑语气的停连和转换、声音的力度和速度,不要读得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要读得从容镇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c002eb5f0e7cd1852536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