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族和羌族民间传统舞蹈探析 摘要: 四川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种类形态各异。藏族和羌族的舞蹈在传统舞蹈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尤其对研究古老的祭祀舞蹈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近年来时代的发展, 为四川藏族羌族民间传统舞蹈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藏羌民间舞蹈种类也日渐繁多, 有关四川藏羌民间传统舞蹈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四川藏族羌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 需要我们更全面地归纳、总结其艺术特点和文化特征, 从不同角度研究其民俗特性, 从而更充分更深入地研究它具备的独特魅力。本文从学术的角度以藏羌民间传统舞蹈为例研究四川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价值及传承,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四川藏族羌族; 民间传统舞蹈; 发展创新; 民间传统舞蹈是劳动人民自编自演的群众性艺术活动, 是本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四川地区民间传统舞蹈通过文字和图像, 传承了舞蹈的动态形式, 并以此为基础, 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了四川民间传统文化。 1、 四川藏族民间传统舞蹈 由于历史原因, 西南地区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土司制度及图腾崇拜等多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在这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产生的舞蹈, 必定保留了原始舞蹈的痕迹。 四川藏族民间传统舞蹈有"嘉绒锅庄";"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等。"嘉绒锅庄";是藏族锅庄的一个分支, 与三千年前的象雄文化有很深的联系, 是三千多年前象雄部落迁移带来的琼部文化与当地的土着文化融合的结果, 舞蹈中男女围成圆圈, 边歌边舞。"嘉绒锅庄";分为"大锅庄";与"小锅庄";。"大锅庄";有固定程序, 内容多是歌颂土司头人、赞美美好生活;人数有限制, 先男后女围圈, 按年龄、辈分依次站, 服饰端庄隆重。起跳前讲坛师致辞, 一敬天地、二敬各类神仙、三敬祖先的亡灵等, 然后是关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等的祝福词;接下来由领舞者手拿串铃按固定的程序开始带舞, 表示这次集会正式开始。"大锅庄";要按照《在金色的大地上》《庆贺好》《今天是个好日子》的顺序起跳, 之后再跳针对性锅庄舞蹈, 结束时跳《吉祥如意》宣告锅庄结束。"小锅庄";没有固定形式, 人数和场合没有限制, 形式自由。男女的先后次序与大锅庄一致, 先男后女、按照长幼次序。 "大锅庄";与"小锅庄";的舞蹈在内容形式上存在差异。"大锅庄";舞蹈动作缓慢, 端庄稳健, 情绪婉转真诚, 是具有礼仪性的舞蹈;"小锅庄";属于自娱性舞蹈, 动作节拍活泼生动, 情绪豁达而抒情, 形式多种多样, 以男女对歌对舞的形式为主。 "甘孜踢踏";与"--踢踏";有较大区别。"--踢踏";最早是在宫廷中给头人欣赏, 动作缓慢端庄;"甘孜踢踏";主要抒发情绪, 不受拘束, 欢快活泼, 表达了甘孜藏民的精神风貌。 "巴塘弦子";, 由"卓";演变而来, 其舞蹈乐曲抒情委婉, 圆润流畅, 舞蹈动作舒展飘逸。"弦子";以舞蹈者膝部持续而松弛的微颤为舞蹈动律的核心, 以头部、上身和胯部的横拧作为舞姿特征。 2、 四川羌族民间传统舞蹈 羌族自称"尔玛";, 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地区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等地。羌族信仰万物有灵, 由羌族巫师释比跳的《羊皮鼓舞》以及丧葬祭祀舞蹈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川汶川茂县地区是夏禹的出生地, 迄今居住在汶茂地区的羌族人民在六月份要跳"咒乌";祭祀舞蹈, 舞蹈中以模仿飞禽走兽的形态为主。除此之外, 羌族巫术祭祀舞蹈还有"禹步";, 一种独脚起跳的舞蹈。 "萨朗";, 意为"唱起来、跳起来";, 属于集体性歌舞, 是当地羌族人民娱己娱神的重要手段, 是最具羌族特色、代表羌族文化的舞蹈, 是羌族古老的传统自娱性舞蹈。舞蹈由一能歌善舞者领头, 男女分列拉手成圈, 边唱边跳, 动作灵活多样, 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每逢传统的民族节日、重大聚会、欢庆丰收或婚丧嫁娶之时都要跳"萨朗";。在瓦尔俄足节与端午节时, 羌民跳起"萨朗舞";祭祀歌舞女神"萨朗姐";。在理县、汶川两地称为"席不搓";。 "萨朗";以"右";为主要特点, 甩右肩、右胯, 下旋转胯以及羌族特有的三道弯一边顺之美感。 "布兹拉"; (亦称"羊皮鼓舞";) , 是羌族巫师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祭祀舞蹈, 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主要用来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羊皮鼓舞";舞姿粗犷、稳健, 技巧性强,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3、 四川藏羌民间传统舞蹈的保护与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daa9a6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