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王羲之王询王洽评解析 王 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琅邪临沂人。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堂侄。王珣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不久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伯远帖》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陆机的《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其书体为 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是现存的珍品。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东晋大书法家王洽的《手札》,一个小小的手札信件,王洽却写得非常霸气,尤其是在笔法的运用上面,堪称无敌的存在。大道至简的笔法,造诣完全不输王羲之! 我们经常讨论的书法意境,从王洽的手札之中可以感觉得到,其意蕴非常强,也足以证明他的书法艺术造诣精深。据研究者了解,王洽与王羲之曾经在一起研究过关于草书的传统书法。 放大他的作品欣赏,他所写的每一个字真的是挥毫落简,而且笔笔有来历,没有夸张的转笔,但自然的字体间距与笔法的自信非常了得。每一个都显得那么的漂亮,单独拿出来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他的自信从书风之中可以欣赏得到,乘风之势非常强烈,尤其是卓然孤秀的笔劲,丽雅有韵很是令人欣赏。在笔墨的配合上面也是一样的运转有方,协调能力超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9b795c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