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巧用“含英咀华法”,咬文嚼字品诗味 作者:袁鑫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年第03期 摘要: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关键词:新课标视野;古诗词教学;含英咀华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7-0081-02 当前,不少学生认为上诗词课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他们不懂得诗词欣赏。唐代的司空图提出诗味要在“咸、酸”之外。因此,欣赏诗词时就要细细品一下“咸、酸”之外的味了,这“味”就是指“意味层”,而这“意味层”只能引导学生运用“含英咀华法”,在尝味、寻味、玩味、赏味中去揣摩、体会。 一、巧抓意象,在寻味、玩味中探寻诗词的意境美 翻开初中语文新教材,犹如进入一片芳草地,文学气息扑面而来。新教材注重了选文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尤其是选入了大量优秀诗篇,这些世界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精美的瑰宝,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还可以使名利心淡泊,使灵魂得到净化。 抓住诗词的“欣赏点”,引导学生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中的美好情思,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意境由意象和意蕴构成,所谓“意随象生、境与意合”就是这个道理。如火合热情朝气,水合清纯洁净,绿合青春活力等,象往往有多个,谓之意象群。要把握诗意,就要进入诗人精心构筑的意境之中,去发现、体味诗情画意。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意象定向想、定向说,切忌想无目标、说无方向。 品读诗句,就是要通过寻美句,抓动情点,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去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那些活化意境,高度概括的关键性字词句正是解析诗词内蕴的密码,值得反复吟咏和品味。当我们诵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面前呈现的是李清照那颗忧愤深广的心;当我们吟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面前搏动的是曹植那颗拳拳爱国心;当我们高唱“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金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谁不为孟子的民族精神而感佩;当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fdb7f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