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兴”手法的理解 吉林伊通九中 李红星 初中语文教材无论什么版本,都选录了《诗经》中的名篇《关雎》与《蒹葭》。这两首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而比兴手法在教参中解释的过于简略或根本无介绍,致使很多教师对比兴手法理解不透,在讲授中不能解释清楚。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及查阅有关资料,对比兴手法的粗浅理解如下。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的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兴起,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现今也有人把比兴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下面举四例具体说明一下: 例一:《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蒹葭》三章都采用秋水岸边凄凄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喻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了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例三:贺敬之的《回延安》中“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例四:歌曲《奉献》中“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这句歌词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写长路、玫瑰,实际上是打的一个比方;后半部分写“我”,才是全句表意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奉献》这首歌全文采用的都是比兴手法,围绕着“奉献”二字,表现了而立之年的人们对爱人、对朋友、对小孩、对父母沉重的责任感,无奈的愧疚感。 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9c7e8c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