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随笔

时间:2022-12-31 16:3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礼记》之曲礼、檀弓篇随笔

自启蒙开始,深受礼仪文化的教育“礼”有想要理解却又深不可测的感觉。再加上,少时能力有限,高中时间抓紧,所以就一直就没有机会读一些关于礼的书。上了大学,闲暇时间盈余,遂也开始找一些书读来。于是就找到中华书局出的《礼记释解》。内容是很丰富的,所以只先读了一部分,余下来的慢慢读。

知道礼记,也该知道“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这是在东汉郑玄为其做注后才出现“三礼”之说法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由西汉戴圣编订;而对应的则是大戴礼记,由戴德编订。从书中可知,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段漫长的时期中,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则越来越被淡漠。其原因是,仪礼内容枯燥乏味,难读难懂,且离现实较远;而礼记则不同,它有很多实用性的细节,并详述了各典礼的意义及精神,相当透彻的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

之所以读关于礼的书,是对于礼的好奇。看了礼记的开篇前言,更是肯定了读《礼记》的决心。我们可以从礼记中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及态度。在典礼中“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音由)。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更是道出了礼的重要性。正如礼运中所写“大道之于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这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谓之大同”此乃光辉的语言,定要牢记于心。

进入正文,首先令我高兴不已就是几句经典名句。加上注释,细细品读,更有深意。虽然以前知道一二,但也是涉猎,不太清楚。如今书在手里,看到这么亲切的话,不免高兴一时。开篇的几句,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可是古典文中的精髓,耐人寻味。不只对于古人,就是对现代人、后人都有很大的鞭策作用。不知怎行?不知怎可?联想到自己,更是如此。刚刚经历了高考跟如意的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受到家人和同学的赞赏和羡慕,这时候的自己更不可以骄傲,更应该努力,怎可傲长志满?在享受快乐和喜悦时,千万不要过火,要适可而止。

礼记,当然是规范人们的行动的,同时也是规范人们的思想。正如文中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一样,教人要多方面看人、待人。礼记讲述了小事的规范,其中更多的是国家的大事。比如,大使出使国家,应该如何行礼等。你可知“礼尚往来”?肯定的,上过高中的都知道。但是你知道他的上下句吗?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全句是“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其意大概是,礼崇尚交际上的往来,去往对方施惠,对方不来回报,是失礼的;而受惠者不回报也是失礼的。这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如今,交际关系在社会上是相当重要的,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就证明了这一点。“礼者不可不学也”也强调了学礼的重要性。

已经读了很多了,现在又读到了关于长辈与晚辈的礼制。从中有一句,很受启发。道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情。此句如下“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即使在当今如此强调个性和自由的社会里,此礼也不会褪色,永葆青春。我们出门在外,即使自己不担心害怕,在家的父母也会时刻惦记着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不孝。所以,要当一名孝子,让父母放心也是一项要求。下文中的“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厚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更加重了这种观点。

接下来的文章中,千古名句也少了很多,但是内容很丰富。教你如何穿衣,如何引人入宅,如何侍奉长辈,如何与长辈同行······都是有礼制规定的。想到这里,真想感叹:真不愧是礼仪之邦!


其实,看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也有一些枯燥了,但是也不能半途而废啊。那好,就着重看一些有意思的吧。其中就有一则“女子许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兴许你可以翻译一下,但是有些难度,这可涉及到传统文化了。其大意就是,女子已经订婚了,应佩戴个五彩线织的香囊,表示有了归属,除非有大的变故,一般人是不能进入其闺房的。很有特色吧,想到今天,订婚都用戒指,为啥就不能用香囊呢?当然可以啦!而且很有新意呢。大家何不尝试一下,在七夕之夜,送上心爱的人一对香囊,那是多么温馨。还有一则,则是关于行军打仗的“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打仗也是要有礼的。

说了很多,都写礼如何如何好的,但是,礼不尽然都是好的。除了精华就是糟粕。其中就有一则,大家肯定会反对和不屑的。原文如此说“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夫与为友”,这明显是不公平的。而且深受愚昧思想的禁锢。在我们这个要求公平和正义的社会里,是一定要把这种腐朽的思想废止的。

前面已经讲了“礼尚往来”,其实,这礼也是门学问的。虽然,对于现在这些礼已不重要。但是因时因地,在当时,则是显出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举几例:下雨天不送鱼龟;送禽,要把禽头扭到向自己;送全套马车,要手执马鞭和蹬车用的挽索;献铠甲,要手执头盔;送手杖,要手拿端递交······之后,又细写了送弓的。我认为,礼中之所以格外写细了,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战乱年代,弓是很重要的武器,甚至是权利的象征。所以有必要知道一下,礼记中记载“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上角,右手执萧,左手承附,尊卑垂 其意是,凡是向人赠送弓的,张上弓的要弦朝上;未张弦的,要弓背朝上。右手拿弓梢,左手拖着把手。把一个送弓的简单动作写的如此详细,可想儒家的礼是多么的博大、深广。

终于又见到“老朋友”了,这句话很出名的。是君子就应该永远的记住下面的话“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读起来是很爽的,很有快刀斩乱麻之感。其意为,君子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强记忆力,更要谦虚礼让,努力而不懈怠。“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翻译起来不会太难。这些可都是至理名言。从这几方面讲,做个君子也挺不容易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君子”是个无上光荣的称号的缘故。

你肯定听过“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它的全句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其实,我们为你平常所学的,当然是经典而且是积极地,消极的是很少的。就比如这句中“礼不下庶人”就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等级色彩,是消极的,依现在的观念,无论多么低贱的人都有发言权,而无论多么重要的人错了也要受惩罚的,怎就会“刑不上大夫”呢?最后一句也挺有意思的。“刑人”是指受过惩罚的人,是说受过惩罚的人不能在国君旁边的。这时候就该用辩证的眼光看了。一方面,国君可以代表正人君子,而受刑之人是小人,小人怎能与君子在一起呢?另一方面,受刑之人不一定就是小人,比如太史公。说到底,还是等级制度森严。

我在礼记中也得到几个常识,虽然常见,但是也算找到清楚地例子了。其中一个就是“孤”字,它代表“父亲”。原句是“君子已孤,不更名”。与现在不同,父逝为孤,母逝为独;另一个就是“亲”字,亲字在古代是表父母,而现在是亲戚,范围更大。还有一个就是史官记事的一个原则,即天子即使出奔,史书也不会用“出”字;而天子因作恶而出奔,就要用出“字”;诸侯在世,不会用称其“名”;同样,也会用“名”

总算不枉读此书,竟也找到了关于自己专业的记载。但是很不幸,看到很伤心。竟然这样记载“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未免也太狠了。要真是那样,我们学这就没用了。还算幸运,我没在那个年代。但是呢,现在也好不到哪去,唯有努力了,不然的话,真会竹篮打水的呢。

现读到一新部分了,专门记载了一些人物的礼。其中有孔子、季武子、曾子、子贡(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7d5527bcd126fff7050b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