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经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doc

时间:2022-04-14 00:20: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老子德經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第三十八章 老子德經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陸德明曰:德者得也。道生萬物,有得有獲,故名德經,四十四章。一本四十三章。嚴可均曰:老子德經,御注、河上作“老子德經卷下”,王弼作“老子德經下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而有以為。 謙之案:石刻末句“下德□□而有以為”,□□二字原缺泐,據他本補之,似當作“為之”二字,實誤。譣文義當作“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補“無為”二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內經太素卷二順養篇楊上善注及周易集解乾九家易引二句並同。史記酷吏傳引首四句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文選魏都賦注引作“而無不為”,與傅、范本同。 范應元曰:“上德無為”兩句,韓非、王□、王弼、郭雲、傅奕同古本,河上公作“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今從古本。 俞樾曰:案……韓非子解老篇作“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蓋古本老子如此,今作“無以為”者,涉下“上仁”句而誤耳。傅奕本正作“不”。 謙之案:碑本作“無以為”,是也。皆川愿老子繹解云:“一作‘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疑從褚本者。”褚本者,晉王右軍書道德經有褚遂良貞觀十五年跋之本,由此知王羲之本與傅本正同。惟“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較之“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於義為優。蓋太上下知有之,故不為而成也,五十七章所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是也。“無為”與“無以為”似無所區別,然而“無為而無以為”與“無為而有以為”則區別甚大。傅、范本下句“下德為之

1 3


而無以為”,較以碑本“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傅、范本“下德”與“上仁”句無別,“下德為之而無以為”與“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二句全同,於理安乎?畢沅曰:“‘無’,河上公、王弼作‘有’。案應作‘有’,或奕本傳刻誤。”畢說是也。且“上德為之而無以為”,范云:“韓非同古本。”今韓非無此句,非韓非無之,經文固無是也。 馬其昶曰:案“無為”舊作“為之”,誤同“上義”句,傅本又誤同“上仁”句,注家強為之說,皆非是,今為正之。德有上下,其無為一也。以其不失德,故雖無為之中,而仍有以為。 謙之案:馬說是也。六十三章曰:“為無為。”無為而有以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謙之案:上文以“無為”為主,分別“無以為”與“有以為”;上德“無以為”,下德“有以為”。此文以“為之”為主,分別“無以為”與“有以為”;上仁“無以為”,上義“有以為”。范本同此,傅本“上義”作“下義”,誤。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畢沅曰:“仍”,王弼作“扔”。案說文解字:“仍,因也。”扔亦因也,夏時有扔氏是此字。 謙之案:御注、遂州、邢玄、景福、慶陽、磻溪、樓正諸石本,嚴遵、傅奕、柰卷、室町、顧、彭諸本,皆作“仍”,范本作“扔”,作“扔”是也。廣雅曰:“扔,引也。”,廣韻曰:“扔,強牽引也。”“扔”與“仍”音義同,但“扔”字從手,與攘臂之義合。范曰:“揎袖出臂曰攘。‘扔’字,王弼與古本同,世本作‘仍’,今從古本。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劉師培曰:案韓非解老篇云:“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據此文觀之,則王本、河上本均脫四“失”字。

2 3


馬敘倫曰:後漢書崔駰傳注引無四字,朱穆傳注引有。輔行記一之三引更有“失禮而後智,失智而後信”兩句,然各本及莊子知北游篇引並同此,又譣義亦不當有此兩句及四“失”字。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嚴可均曰:“忠信之薄”,御注作“之簿”,下“不處其薄”亦然。 羅振玉曰:“首”下,景福本有“也”字。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f86a4a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