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品读诗词,体会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嗔怪、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意,品读本诗,感受人性的美好。 2、通过对优美语言的品味,激起学生对中华经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爱情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它浸润了人们的心灵,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体验,自古以来在文学史上都拥有一席之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感受古人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资料链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 305 篇, 所以又叫《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子衿》选自《诗经·郑风》,“郑风”即郑国的民歌,郑国位于现在的河南洛阳,经济富庶,文化发达,是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民歌中多反映爱情和婚姻。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等。 2、教师范读。 3、小组合作,探究文意,不理解之处提出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下列词语:子、衿、纵、嗣、佩、挑、达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思 1、明确作者身份,概括诗歌内容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地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2、品味语言之美,分析人物形象 词语之美: (1)“子衿”改为“子衣”好不好?(比较“衿”和“衣”的差别,体会细节中的情感) (2)为何要在“城阙”徘徊?(站得高看得远,急切地想见到心上人) (3)“子”是第几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怎么样? 句式之美: (4)“子宁不嗣音”包含怎样的情感?改为陈述句好不好?(揣摩反问与陈述的语气差别) 结构之美: (5)第一章与第二章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能不能交换顺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与“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使情感更加回环往复、绵延悠长。不能交换,情感层层深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见愁苦之深。 知识链接:“赋”即铺陈、排比。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6)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一个痴情的女子,一个热情奔放的女子,一个感性的女子。她没有太多的矜持,勇敢追求爱情。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先秦时代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拓展延伸:《诗经》中女性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影响,例:《红楼梦》中的女性晴雯、王熙凤等。 四、熟读成诵、吟唱诗歌 1、吟诵诗歌《子衿》,小组比赛。 2、聆听歌曲《子衿》并学唱。 五、小结:千年前的一首古老情歌《子衿》,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永恒魅力。那个站在城楼上眺望的美丽倩影,以她勇于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生活的执着感动了千年后的我们。 六、课后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赞美爱情表达相思的诗句?积累两首诗,和大家分享。 2、发挥想象,将《子衿》扩写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词语之美 子衿 句式之美 执着、勇敢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生活 结构之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9ce88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