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模拟题目|高考作文模拟选读:无需名利,而需高远之志

副标题:高考作文模拟选读:无需名利,而需高远之志

时间:2024-09-15 15:3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 导语】成功的路上没有撒满鲜花和阳光,相反却总是要经历坎坷与磨难。只有沿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模拟选读》供您查阅。


  无需名利,而需高远之志(63.5)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感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这句饱含哲理的警句却好似与现在永不满足的社会心理格格不入。每个人仿佛都张着贪婪的大口,声嘶力竭地尖啸:“我要!”(入题,与现实相关联,有针对性。)


  需要,归根到底,折射出的是人类内心的真实欲望和本质诉求。它就像一个门孔,让我们得以窥见人们真正在追求些什么,也就是他们的生命的终极目标落在何方?(指出“需要”即“生命的终极目标所在”。)


  可悲的是,在这样一个“泛功利化”的社会当中,人们沦为对钱、名、欲无限需求的无知信徒,上演了一幕幕因需要偏差而导致的丑陋戏码。为了钱财,奶粉是可以有毒的;为了欲望,幼儿园老师是可以扎针虐童的。个人及群体需要的偏离无限放大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不铭记苏格拉底所说的“不需要的东西”,现代人所酿出的无数闹剧悲剧是耸人听闻或令人扼腕叹息的。(分析现实问题。)


  而正是现代人趋之若鹜甚至不择手段地对钱、名、欲的需求,却是苏格拉底口中的“不需要”。甚至生命,对于苏格拉底,在真理面前也一文不值。居里夫人将诺贝尔奖章随意给女儿把玩,坚决地对虚名说不需要;宫崎峻为反对美国参与伊拉克战争,不领取动画的奖金,对利说不需要;朱自清宁死不领求济粮,硬气地对生命说不需要。这些伟大人物的行为不得不让我们自惭羞愧。但他们为何能将我们视为珍宝之物,轻而易举地说“不”呢?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追寻或坚守他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真理、反战、民族气节,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毫无保留地将鄙俗之物冲刷干净。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只有将心灵的雾气洗涤干净,阳光才能照进最初的梦想。”我们充斥着雾气的内心正是我们无法达到更高境界的根本原因。有更为高尚的“需要”才能让名利之物退散,发自内心地说出“不需要”。(与上一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引出“更为高尚的需要”。)


  所以,对于外物的“不需要”正是对“内在”追求需要的体现。也只有真正从内心对名利说“不”,摆脱其缠身的束缚,才有可能得到人们真正需要的内心升华。“不需要”并不是道家所说的无为,亦不是张载所言的无欲则刚,也是在有了更高精神境界下的自然蜕变,也唯有心灵上的醒悟,才能挣脱困住大多数人的囚笼,从而站到更高处与伟人比肩。苏格拉底的不需要只会让其在真正需要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再次将“不需要”与“需要”统合起来论述。)


  先人的教诲深深于畔,现代社会病的症结也已非常清晰,只等待我们迈出那一步,大声地对名利喊出发自真心的:“不需要。”(照应开头,收束有力。)


  总评:通篇将“不需要”与“需要”统合起来论述,始终紧扣材料,与现实紧密结合,行文流畅。


  只需“必需”(64)





  苏格拉底曾经感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从古希腊到今日的人类社会,在某些方面发生的改变不可不说是惊人地少,比如说仍然有那么多不需要的东西。而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又是自己不需要的,仍如此地重要。(入题,简析材料。)


  在碧海蓝天之下,古希腊是古文明的一颗明珠,而人们还未暇真正在心智上完全成熟,便意欲与最应成为兄弟朋友的人类同伴争个高下,从奢侈品、奴隶,再到名声,与那最终杀死苏格拉底的“直接民主”中的权力。随时间的流逝,以上的种种获得了原封不动的本质保留或找到了巧妙替换的无缝天衣,然而人们仍然像那无知山谷中的居民一样笃信古老的正确,认为存在即合理,从未仔细想过哪些只是声名,是若梦浮生的附属品,就急急忙忙地东奔西走,像那善负小虫一样把它们揽到肩上,也不知道自己是力竭而死。每个人都意欲诗与远方,然而带着那么多且日渐加增的无需之物,又怎么能到达远方?(展开分析,“日渐加增的无需之物”无法使我们“到达远方”。可惜这一段论据的叙述与分析略显凌乱。)


  要舍弃不需要之物是不可能的,它像是将人缚于人性之母的脐带一般。然而,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充实自己的行囊,以免过多的无用之物趁虚而入。苏格拉底所渴求的是真理,所以他热爱它、践行它、宣扬它,他不让也不可能让虚名与对外表的修饰进入他的生命,他才会如人类之梦初醒般感叹:不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梭罗所需要的是生活的心灵的宁静,所以他只要瓦尔登湖和他的林间小屋,他才能点破:人类缺少的是奢侈品!有所需才会有所不需,因为当人明白对于他真正有意义的是什么了之后,他才更能深知他的必需品是什么,而“奢侈品”成为了不需品后,他才能看清笼罩在人类之上的烟云,进而去驱散自己头顶的一方。(将“需要”与“不需要”统合起来分析,拓展题意的深度。)


  然而我犹记得《安妮日记》中的弗兰克一家在密室中获得草莓的情景,对于以生存为目标的他们而言,草莓甚至安妮的文字真是他们需要的吗?人类总有对美好的需要,而美,恰如王尔德所说,“是无用的”,而无用从来不是不需要的同义词。这些需要的东西是人追求的寄托,是人的境界赋予了它们意义,而所谓不需要则是背离了这些——而是人的追求只以所有苏格拉底的“不需要”为目的本身时,他一定是浅俗的。(深入解析“不需要”的另一层含义,可惜这一段与上一段之间未能很好地完成过渡,所以思维显得跳脱。)


  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这是因为我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我的世界已是如此完备。所以我能轻装上前,不像同伴们带上所有的东西,因为不知是否需要又似乎什么都必要。然而我又是无比充实,因为我的心里装下了所有我需要的东西。(结尾收束比较一般,显得仓促。)


  总评:通篇将“不需要”和“需要”统合起来论述,使题意得到很好的拓展,可惜行文过程有些跳脱。


  仰望星空,叩问灵魂(63)




  康德曾说过:“人们最应该敬仰的,是抬头仰望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似乎在哲学家眼中,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苏格拉底也曾感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由康德之说切入材料,为后文论述作铺垫。)


  人们究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妨看看人们做出的选择,其中正藏着答案。康德的选择是“星空”,即人的头脑、思想,与内心的道德灵魂;苏格拉底饮下毒鸩,公然反抗,抛弃的名利、物质、生命,留下的是信念、真理和决心;如此看来,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伟人秉持的是一个理念:我们不需要的是那些“身外之物”,即财富、名声等,因为这些与需要的比起来,它们微不足道。这些便是人类的头脑中的思想与灵魂的美好。(紧扣材料,清晰地指出“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分别是什么。)


  若说思想是星空,灵魂则是心中的道德律,现如今,真正有多少人在追求这些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时代在发展,人们却仿佛是在倒退,为着那些“身外之物”而欲火中烧。项飚曾说:“现代人处于悬浮状态”,人们不顾一切地达到某种目标,获取名或者利以获得自我满足,却失去了价值追求。正如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所说的:“内战之后的美国人渴望发展、财富,并为此欲火中烧。”(结合现实,照应开头,展开分析。)


  这是工业化时代快速发展酿成的悲剧,是人被异化后只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思想的沦落。苏格拉底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在奋力争夺。那些伟人视若珍宝的,却被置之一旁。(深入分析,揭示“异化”“沦落”的本质。)


  托尔斯泰放弃家族财富,在死前呐喊着:“世界有千万人在受苦,你们却只看着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内心,是极致的人道主义。茨威格写下最后的遗言,带着对后世人的期望,成为艺术的殉道者,他的内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伊壁鸠鲁写下“快乐清单”,他认为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加重要了。周国平曾言:“三样东西最有价值,那便是人的生命、头脑、灵魂。”索尔仁尼琴也曾为信念搏斗,声称真理是整个世界的重量。(紧扣材料与开头康德的引文,展开分析。可惜这一段与上一段缺乏足够清晰的关联,虽有“伟人”这一关联点,但内在关联不足,应该揭示出“人道主义、真善美、自由……”与上一段之间的关系,所以思维上略显跳脱。)


  可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如今是否还在意?我们似乎忘却了:是对信念、真理、仁义、美好、自由的追求,让社会进步,让文明存在,让世间温暖。我们需要的是这些灵魂、头脑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物质、虚无缥缈的声名。


  现在需要我们做的,是仰望星空,叩问灵魂,找回内心的失落。(结尾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关怀。)


  总评:本文很有现实关怀,能够始终紧扣材料和观点展开论述,没有出现偷换概念的情况,实属不易。


高考作文模拟选读:无需名利,而需高远之志.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O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