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答案-精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3篇

副标题:精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3篇

时间:2022-02-17 03:3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普及基本的公民道德要求或者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等。©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凝聚价值追求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认识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达成价值认同与共识。

  能力目标: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特点,体会其伟大作用;理解构筑中国价值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本课作为第五课的第二框,在了解了中华文脉的作用与发展,中华美德的内涵及影响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沉淀与凝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思想共识的必要之举。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

  教学难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深入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生活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诸多挑战,学生可能出现价值观盲目认同,对青少年而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崇尚英雄】

  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提问:结合你看过的文艺作品,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中华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教师归纳:古往今来的民族英雄是无比珍贵的富矿,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学习英雄】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爱国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英雄精神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上”,英雄精神是奉献精神……

  提问:这些英雄人物或故事典故饱含着哪些民族精神?

  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这体现出民族精神的什么特点?

  2.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探究与分享】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

  提问: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他们对当代中国具有怎样的精神价值?

  3.民族精神的力量

  教师归纳:人贵有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致敬英雄】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我们中学生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向英雄致敬,走进英雄,表达敬意,传承精神。

  提问: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书写,我们将如何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4.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教师归纳: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的挺身而出;表现在他人遇到危险时的见义勇为;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勤勤恳恳,让我们从自己做起,高扬民族精神。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材料二: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问:你还了解哪些“双百人物”,这些榜样人物为什么能够打动你?

  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不需要融入传统文化。”对此,请说出你的看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道德自觉,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家这一倡导?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阅读与思考】

  富强,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爱国,是合格公民之道。

  提问:结合社会宣传活动,请你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师归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辨析与讨论】

  同学们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同的看法。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本课小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是凝练“兴国之魂”的伟大工程,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应有之义。

  五、板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丰富内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产生的影响,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熠熠生辉,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化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处的美德。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三、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中华文脉的延续链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印象。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阅读资料】

  “干支纪年与二十四节气”

  提问:你能说出“二十四节气”或者唱出“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吗?

  与同学讨论,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农事歌”流传至今?

  1.中华文化的产生

  教师归纳: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环节一:走近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2.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探究分享】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交流这些“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师归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

  3.文脉的发展与意义

  【探究与分享】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文化之旅”研学活动,向全校同学征集活动方案。请你设计一条路线,使学生沿途能够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问:请你说明设计思路,并向同学介绍你设计的研学方案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想一想,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教师归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环节三:传承和发展文化

  4.传承和发展文化

  【阅读感悟】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再到航天精神……

  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提问: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归纳:新时期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5.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归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环节四:走近中华传统美德

  【读书漂流瓶】

  6.美德的重要性及内涵

  阅读中华经典,养天地浩然之气。

  任务:请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国家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环节五: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7.美德的影响

  【阅读感悟】

  《朱子家训》摘录

  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8.践行美德

  【探究与分享】

  “宁波好人”

  提问: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你感受到中华美德的力量在哪里?

  教师归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本课小结

  站立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让我们一起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德。

  五、板书设计

正视发展挑战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共筑生命家园、共建生态文明的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收集整理材料和信息处理提取的能力,提高对基本国策的理解能力,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的第一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社会的人口变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应对生态危机的现实所迫,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所向。“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面临的挑战,是必然要求,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资源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有限,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够深刻,对人口政策的调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有必要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唤起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世界人口日】

  198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建议国际社会把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集中注意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提问:为什么要设立世界人口日?

  1.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教师归纳:人口问题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图说人口】




  提问:上述图表和数据表明了什么?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新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

  【阅读思考】

  中国这片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16亿,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10亿。粮食产量可供给12.6亿人,能源负载可承载11.5亿人,土地资源可承受10亿人,淡水供应可提供给4.5亿人。——《国情备忘录》

  提问: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生态系统能够承载无限量的人口数量吗?

  3.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归纳:人口增长过度导致生产资料人均占有量少,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坚持。

  【政策完善】

  2016年1月1日,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提问:全面放开二孩是否违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4.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是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人口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全面二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探究与分享】

  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提问:你对上述环境问题了解多少?

  请你选择其中一类环境问题,介绍其在全球及我国范围内的现状。

  5. 资源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教师归纳: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数据分析】

  数据一:

  数据二:

  提问:综合分析上述数据说明了什么?

  6. 我国资源现状的特点

  教师归纳: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上资源紧缺;资源开发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探究与分享】

  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九年级(2)班同学以“我国资源面面观”为主题进行讨论。

  提问:请你点评以上观点,并说明理由。

  7.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必要性

  教师归纳: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探究与分享】

  小源的日记

  提问:你了解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吗?

  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减轻霾做些什么?

  8. 关爱和保护环境

  教师归纳:环境恶化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

  本课小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正视发展挑战,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五、板书设计

精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3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F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