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重点]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四单元胁痛

副标题: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四单元胁痛

时间:2023-10-30 08:2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细目一:概述


  胁痛的概念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胁痛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调、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外因:外感湿热。


  二、胁痛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 ,又与脾胃及肾相关。


  基本病机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胁痛的诊断要点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胁痛的辨证要点


  1.辨气血: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虚实: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症。


  三、胁痛的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四、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络失养、瘀血阻络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 ,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 ,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2.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3.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 ,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


  4.肝络失养证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手机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电脑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四单元胁痛.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1d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