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重点_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九单元眩晕

副标题: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九单元眩晕

时间:2023-11-02 07:5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细目一:概述


  一、眩晕的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眩晕的常见病因


  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


  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本病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相关。


  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


  细目三:诊断


  眩晕的诊断要点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眩晕的辨证要点


  1.辨脏腑:辨肝阳上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及肾精不足。


  2.辨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虚证;风、火、痰、瘀为病之标实证。


  二、眩晕的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三、眩晕的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 ,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菊花、白芍。


  2.气血亏虚证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面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茯苓、炒扁豆、远志、酸枣仁。


  3.肾精不足证


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 ,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



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4.痰浊中阻证


  主症:眩晕,头重昏蒙 ,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天麻。


  四、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气血亏虚证,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手机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电脑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九单元眩晕.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C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