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重点,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十九单元呃逆

副标题: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十九单元呃逆

时间:2023-10-31 01:4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细目一:概述


  一、呃逆的概念及源流


  1.呃逆的概念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呃逆的源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


  二、呃逆的临床特征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特征。


  三、呃逆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呃逆的常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病后。


  二、呃逆的发生与肺胃的关系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三、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及转化


  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气郁、食滞、痰饮 等。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呃逆的诊断要点


  二、呃逆与干呕、嗳气的鉴别


  1.干呕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嗳气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呃逆的辨证要点


  辨证首当辨虚、实、寒、热。其次,辨病情轻重。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二、呃逆的治疗原则及其方法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脾胃阳虚、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胃中寒冷证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甘草。


  2.胃火上逆证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 ,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3.气机郁滞证


  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 ,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


  4.脾胃阳虚证


  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5.胃阴不足证


  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手机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电脑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十九单元呃逆.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X5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