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导语】《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舍如晋。
癸丑,叔鞍卒。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
晋人围郊。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髠,沈子楹灭。获陈夏啮。此偏战也,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中国亦新夷狄也。其言灭获何?别君臣也。君死于位曰灭,生得曰获。大夫生死皆曰获。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其言获陈夏啮何?吴少进也。
天王居于狄泉,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著有天子也。尹氏立王子朝。
八月,乙未,地震。
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
【译文】
鲁昭公二十三年,春季,周历正月,鲁国大夫叔孙舍到晋国去。
癸丑这天,鲁国大夫叔鞍死了。
晋国人拘捕了鲁国使者叔孙舍。
晋国军队包围了郊这个地方。郊是什么地方?是周天子的城邑。为什么不说郊是周王朝的呢?因为不赞成诸侯军队攻打周天子。
夏季,六月,蔡侯东国在楚国死了。
秋季,七月,莒国国君庚舆逃亡到鲁国来。
戊辰这天,吴国在鸡父这个地方打败了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的军队。胡国国君髠和沈国国君楹“灭”。吴国“获”陈国大夫夏啮。这是约定日期地点、各据一方的正规战争,为什么用突然袭击的诈战的说法来记载这件事呢?因为不赞成在这次战事中以夷狄为主、以中原各诸侯国为客。既然不赞成以夷狄为主,那么为什么不以中原各诸侯国为主、夷狄为客呢?因为中原各诸侯国不尊王室,君臣上下败坏,也是新的夷狄了。这里为什么分别用“灭”和“获”来记载战况呢?这是为了区别国君与大臣。国君在君位上战死了叫“灭”,在战争中被活捉了叫“获”;大臣在战争中无论被活捉还是战死都叫“获”。这次战争,既然不赞成夷狄为主、中原各国为客,那么这里说“获陈夏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肯定吴国稍稍有了一些进步。
周天子居住在狄泉这个地方。周敬王即位还未满三年,按例不能称天王,这里为什么称他为天王呢?这是为了表明周王朝有天子在。尹氏立周景王的长庶子王子朝为天子。
八月,乙未这天,鲁国发生地震。
冬季,鲁昭公去晋国。来到黄河边,鲁昭公生病了,于是就回国了。这里为什么说鲁昭公生病了,于是就回国了呢?这是为了减少畏惧晋国的羞耻。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
一、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二、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三、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四、《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五、《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