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70年代,性别研究开始取代妇女研究,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历史视角,并逐渐成为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后学界最流行的术语之一,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纷纷尝试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历史、文学、教育、社会政策、政治、职业、媒体等方面的性别角色,尤其是妇女的社会地位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社会性别研究为揭示男女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提供了更宽广的理论依据。以下将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出发,对社会性别进行概述。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歧视、男女平等 一、社会性别 1、生物性别又称为“性”和“性别”,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生物性别,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女性。 还有学者认为,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市值普遍存在的、一般不可改变的男性或女性的生理差异,也指从解剖学角度体现的两性差异,有时简称性或性别。戴维波普诺将生物性别定义为:至区分一个这种性别种群的男性与女性成员的生理特征。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我国学者沈奕斐非常详尽的论述了生物性别的界定,她认为“性别的界定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社会体系从其一出生就开始建构了”,其中包括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发育,使得女性与男性在生理上相互区别。在这种性别归属的二元划分中,社会要求 每个人的行为和角色都应该与其性别相符,即赋予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性别角色。如女人必须温柔贤惠,男人必须刚强有力等。由此,性别角色被认为是由男性和女性的胜利决定的,而与社会和文化等内容无关,这为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制造了合法化的理由。 2、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是否为男女性别角色不同的唯一决定因素?这个问题在“社会性别”一词提出的同时也就有了答案。 社会性别是英文“”的翻译,起先只用于语法中,仅指的阴阳性,后被女权主义者引用,成为女权主义的重要概念。学者们对社会性别的界定众说纷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a9540d581b6bd97f19ea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