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时间:2022-04-23 22:18: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望》预习学案

一、古诗通意

1破山河在,城2春草木深3 感时花溅4泪,恨别5鸟惊心。 烽火6连三月,家书抵7万金。 白头搔8更短,浑9)10不胜(11)簪。

1)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2)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3)深:高、茂盛。 (4)溅:飞溅。受到力量冲击。 5)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6)烽火:古代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

7)抵:值 8)搔:抓,挠。 9)浑:简直。(10)欲:将要、就要。 11)胜: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胜任,不胜其烦。)

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大意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或画面?

二、古诗入门知识学习

1、押韵:在古诗的写作中,某些句子,通常是诗歌的2468句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节奏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这首诗押韵的词语有什么?你读读看找出来:(

2、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诗词可以给人美感,可以传情达意。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于是平仄就诞生了。平声读长,仄声读短。平仄让诗歌的声音有了美感,也能表现诗人心情的起伏变化。 三、资料助读

1、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掌管地方军政)发动的从755年到763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内乱、叛变。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北行安顿好家人的路途中7567月)不幸落入叛军手中,被押送回长安。他在长安被羁押近一年,生活艰难,情绪低沉。此时长安城已经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杜甫亲眼目睹了洛阳和长安在战火洗劫之后的荒凉景象,他很难相信瞬息之间国家发生的改变,极大的失落让他难以承受。一个暮春之日7573月)


写下了《春望》。7574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的朝廷所在地凤翔县谒见了唐肃宗。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3、杜甫简介:公元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盛唐时期,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在世时名声不显赫,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生平经历:35岁前,读书、漫游;35-44岁,困居长安求官、做官;45-48岁,被叛军所俘、为官;48-58岁,西南飘泊,死在一条小船上。他的早期诗歌主要表现人生理想,希望做官实现政治抱负。但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因政治腐败未被录取,最后辗转多年结识权势人物,终得引荐为官,虽官小位卑,生活贫困,却忠心耿耿。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他的后期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还用诗歌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诗圣杜甫到底“圣”在哪里呢?第一,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第二,圣在关注国事,洞察时事。第三,圣在推己爱人,心忧天下。第四,圣在关爱妻儿,不离不弃。第五,圣在开辟诗歌的新风尚。

5、有关杜甫的小故事:

1)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急着回家,不料刚进门,就听到家人嚎啕大哭的声音,原来不足3岁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杜甫无法抑制内心巨大的悲痛,十分愧疚痛苦,作为一个父亲竟然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养活。但他又立刻从自己的丧子之痛转入对民众的关心:自己的儿子夭折而死,可是谁又知道在这个丰收的年景里又有多少贫困家庭的儿子被饿死呢?

2)安史之乱后杜甫与家人逃亡,深夜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女儿饿得直咬父亲,大人怕哭声被虎狼听到强捂住女儿的嘴,她反而不断挣扎哭的更厉害。儿子稍大点知道在路边寻找苦李子充饥。遇上雷雨天,一家人在湿滑泥泞的路上互相搀扶,没有雨具,单薄的衣服破烂不堪,难走的路,一天只能走几里。晚上在山中露宿,把树枝当房屋,靠吃野果子充饥。

3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是一个区区八品的小官,却在未知家人死活的情况下,执着地寻找处于战乱中的皇帝。此时皇帝唐肃宗能不能打败叛军难说,能不能当稳这个皇帝难说,杜甫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投奔皇帝,投奔朝廷,反对叛乱与分裂,为君主和国家尽忠。这是一种赤诚的忠君爱国情怀。

从以上资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609cea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