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2)

时间:2022-04-23 22:18: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朗读是法宝,学生学诗兴致高

——《春望》教学反思 撰写者:欧阳艳

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艺术的一座高峰,他更伟大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如郭沫若所言:杜甫是诗中圣哲,他用他的笔底波澜写尽世上疮痍与民间疾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都城长安沦陷,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757年三月,春回大地,但长安城已被叛军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诗人与亲人久别,生死存亡未卜。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诗是世上最美最凝练的语言,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解读诗中蕴含的情感密码,去发掘诗圣文字的魅力呢?通过反复思量,决定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法宝,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敏锐与细腻的感受力,使学生能跨越时空与杜甫对话,真正的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在导入环节,我用精炼的文字直入正题,带领学生与杜甫浅吟低唱:在浩瀚的尘世里,无数的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仄仄平平里记载着生活的飘荡起伏。这节课要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和杜甫在那个春天一起浅吟低唱。

二、在初读环节我设计了“齐读”,齐读后根据学生学情给学生搭建后期解读诗歌的阶梯:“国”与“烽火”的理解,“国”指国都长安,由“烽火”一词引领学生去了解《春望》的特殊创作背景。

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设计了“说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进诗歌,创意说读,跨越时空,与诗人说话。1.首先我简单地介绍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扩展诗意,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话。2.然后用首联进行说读示范:诗人啊,春回大地,你在昔日繁华的长安,看到的却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荒草丛生,林木苍苍。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说读”这种创意读诗的魅力。3.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说读内容并做好笔记,指派一名说读代表。在这个环节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好地改变了古诗教学传统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模式,正是说读的创意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灿烂了课堂。4.在展示环节,学生对诗句的“说读”精彩连连: 1))颔联:诗人啊,你面对曾经繁华现在却残破不堪的都城,不知何时才能安定,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你,你又怎能不见花而流泪,闻鸟而惊心呢?(2))颈联:诗人啊,黑烟笼罩在昔日繁华的长安城中,接连三月,城中不复往昔,你是否想到了昔日家人的音容笑貌而不禁潸然泪下,你是否又希望收到你日思夜想的家人的书信聊以慰藉。(3))尾联:诗人啊,您为国家战时愁白了头,正值战事,你妻女生死未卜,你头发越抓越短,连簪子都承受不住,真是令人嗟叹不已。通过学生的说读创作,我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身临其境,我们仿佛望见了在那个春天国都长安的破败,我们仿佛看见了战火纷飞,老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与家人离散,我们也仿佛看见了在那个春天,48岁的诗人年事不高却已呈老态。4.创意说读的理解之下,全班缓慢、低沉地朗读课文,学生对《春望》的理解由表及里迈进了一大步。


四、在理解诗句意思后如何引导学生更好触摸到了文字背后涌动的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品读”这个环节。1.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请紧扣某个字词,分享你品读到的诗句的言外之意。例:首句一个""意在言外。国都残破,山河依在,不在的是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不在的是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繁盛,在的只有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2.品读是一个需要学生与文本安静深度交流的过程,所以这个环节设计要学生静心书写的方式来准备。3.正是有学生的积极深度解读,分享有了更多的精彩:1)“深”,首句一个“深”字,山河依在,草木密茂。自己心里却是无尽的悲凉,死去的草木还能生长,死去的人却永不复返,当初的百花齐放,如今却是一片惨象,内心是痛苦与沉重。(2)“国”诗人看到国都已失去繁荣,眼前的国早已灰飞烟灭,这里早已容不下诗人。是一片废墟,是一段回忆,是一往情深,国都只不过是留下思念的又一个地点。(3)“溅”而不是流泪,更能写出诗人对千疮百孔的长安的叹惋,以前的种种,以后的去向,伤感之时花儿溅泪,仿佛在叹息,在哭诉。(4)尾联“不胜”意在言外,诗人那稀疏的白发已经承受不了那簪子,而诗人承受不了的是国家濒临灭亡的事实,而这李唐承受不了的是叛军的强大与皇帝的无能。(5)“搔”长安城内昔日繁华不见,留下满目凄凉,妻离子散,这些让诗人坐立不安,这个细微的动作体现诗人担忧国事,关心国家,心系家人的情感。(6)“深”仿佛让我看到了田地的荒芜,草木萋萋的凄惨萧条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可怕,让我理解了诗人渴望和平的渴望。(7)“白头”48岁的诗人,才至中年,未入老年,但头发却全白了,为什么会白了呢?还不是担心国家的命运,长安已破,曾今的大唐早已是过眼云烟,诗人为国家和家人愁白了头发啊!通过学生的品读分享,他们触摸到了文字背后涌动的诗人的情感,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时局动荡的感伤,对家人安危的牵挂。4.请男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杜甫,请把诗人这满腹忧愁融入到你们的朗读中,忧愁沉郁地把诗朗读一遍。有了前面“品读”的积淀,男生的朗读很好地演绎了在那个春天杜甫沉郁顿挫的家国之愁。5. 小组探究“春望”中“望”的含义。 通过诗题的解读,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艺术的一座高峰,他更伟大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6.师生情感竞读《春望》把课堂推向高潮。

五、“延读”环节设计了写对联和“为你读诗”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去品读杜甫更多优秀的诗作。1.根据《春望》和《望岳》拟写对联。温馨提示:1.从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和创作背景入手。内容相符,对仗工整。上联:盛世少年欲登绝顶抒壮志 下联:战时野老空对残都诉浓愁 横批:诗中圣哲 2.老师利用朗读视频向学生推荐杜甫的两首诗《月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要我们翻开常吟杜甫之诗,望李唐河山兴衰,诵千古名篇绝唱,品杜诗世事浮沉,惜今朝圆梦中华。

整堂课运用多种创意的朗读方式,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智慧的火花。课堂的脚步慢下来,等等孩子思考的步伐,课堂自然生成的智慧创作与思想火花给了课堂一份精彩。对文字的那种敏锐与细腻的感受力不正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孩子的吗?孩子从心里迸出的东西是语文课堂的一笔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74fc5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