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的“对牛弹琴对马吹箫”

时间:2022-10-11 11:14: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教师的“对牛弹琴对马吹箫





教育教学中,经常有教师在叹息:“这简直是对牛弹琴对马吹箫”前些日子,看了百家讲坛上的于丹教授讲了“对牛弹琴对马吹箫”的故事。她说,如果弹的是我们喜欢的我们认为美的音乐牛和马是当然听不懂的,如果我们弹的是牛苍蝇飞舞的声音,牛立刻侧耳倾听,台头观望;如果我们再弹出小牛呼喊的声音,牛立刻呼唤着奔跑过来。当对马吹出万马奔驰的场景音乐时,正在吃草的马立及停止吃草。这个故事让我的教育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我深信教师就应该在教育中做好“对牛弹琴对马吹箫”的工作。于是,我在教育教学中就开始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实践。经过一断时间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教育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各有所长的人才,让其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人才也不是样样俱能的全才,大多数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全才是不可能的,“尖子”只是学生中的小部分。而学校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归为好、差分了快慢班,又要以成绩考核教师的绩效工资,使得教师们往往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主要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归为好、中、差)不停地进行培养“优生”和转化“差生”辅导工作。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其实,我们的教育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学生。所以,经常有教师在叹息:“这简直是对牛弹琴对马吹箫”。其实,我们教师应该受到于丹教授的启示,赞同对牛可以弹琴对马可以吹箫的观点。

首先,了解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志趣和爱好等,注意平时经常性的观察,摸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生活环境、现有学识、优点和缺点等。每个人的认知、情感和个性都是不相同的,加上生活环境、家庭文化背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其次,深研大纲、教材、考点。作为教师必须深研大纲、教材、考点,多思考知识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言简易该、浅显易懂地让学生接受。再次,放手让学生做、说、想。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说、去想,既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又可让教师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可找出他们的错误及原因。

如:作为生物教师的我在教学人进行气体交换时通过分子的扩散作用,我问:扩散是怎样的过程?举一个扩散作用的例子也行,学生们根本回答不上,“扩散”就难以理解。我又问:伙食团炒肉时,大家闻到了什么?“香味”,学生们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接着引导,这就是分子的扩散,是分子从多的地方往少的地方扩散的,我又问:大家看见分子的扩散吗?学生们都摇摇头。说明了什么?分子的扩散是看不见的。学生一下就回答出来。然而,再让学生举一些扩散作用的例子,学生们拥跃起来了,喷洒香水、厕所的臭味等。最后,我又问:分子的扩散都闻得到吗?学生思考起来,过一会儿,有学生回答到:闻不到,我们人的嗅觉有一定限度的。我刚伸出手,学生们的掌声响起来了。我的学生们理解了“扩






散”这个抽象的概念了。

又如:在教学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时,我问学生:什么是“载体”?学生们又两眼发呆地望着我,我问:你们的书上有些什么?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文字、图、表等。我又问:书是什么做的?学生马上回答到:纸。我就向学生解释到书就是文字、图像的载体。我再问:手机可以是什么的载体?学生们答到:图像、声音。学生们应该知道了什么是“载体”

再次,最近一个四岁的孩子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天黑了,月亮为什么还不出来呢?这问题一出,真是把我难到了,让我不知怎么解释才好。我就哄他道:现在你是懂不起的,只有你长大了才能知道的。可这孩子又问道:哪你懂吗?“当然懂”我毫无疑问的回答。“你懂就该慢慢的跟我讲三”这孩子用渴望的生气的双眼望着我。我开始努力地思索,怎能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听懂这么深奥的问题。于是,我问:你认识太阳、月亮吗?孩子高兴的点着头,嘴里描述道:“太阳是圆圆的、红红的,早上才起来的。月亮是天黑了才出来,但月亮有弯弯的、有圆圆的。”我又问:你知道地球吗?他摇摇头。我解释道:我们生活的地下像一个皮球形状,我才称它地球,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现在,我们找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来分别当太阳、月亮和地球,你自己转圆圈的同时还围绕着爸爸转圈。我指挥着孩子,他的父母分别扮演着太阳和月亮。你看见爸爸就是看见太阳,时是天亮;你看见妈妈就是看见月亮,此时是黑夜;让他转到既看不到太阳又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我问:“现在看见太阳了吗”?“没有”孩子肯定地回答,“看见太阳了吗”?“没有”孩子还是肯定地回答。我解释说:“这就是现在,看不见你爸爸这太阳,天黑了,又看不见妈妈那月亮。我们继续把游戏做了几次,我问:现在知道天黑了月亮为什么还不出来吗?这四岁的孩子答道:“它们都在转,转到背着的时候,就看不见了三。”这一个回答让我感到无比的成功和自豪。

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教师应该深信“对牛弹琴对马吹箫”的原则。特别是提问方面,教师提问必须要适合教育对象,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提问的方法要得当,提问不能过于复杂,使得同学们都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去回答。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员提不同的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提问。

总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生活环境、现有学识等,分别设计不同的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果生搬硬套地讲给学生听,学生肯定无法认识和理解,但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把问题生活化、具体化,就能做到让学生言简易该、浅显易懂地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1ed18c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