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氏教育中“走线”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观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蒙氏教育中“走线”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观察 摘要】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仅仅等待这种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学习走路获得的。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诞生,这时他从一个不能自主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成功地迈出第一步,是对自然的一种征服,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儿;走线;身心发展 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期”也称学龄前期,是指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幼儿发展安全感、独立性、想象力、自主性、自信心、意志力、适应力等行为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意志的特点是行动目的性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但坚持性的自制力较差。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活动目的,往往是由当前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直接需要引起。且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行动目的。这表明,幼儿的意志还很薄弱,缺乏坚持性,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此时孩子行动目的的稳定性一般只能保持5~10分钟。而这时的他们,正是心理成长和生活习惯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的俗语体现了幼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人生的许多品格与习惯正是在此段时间内形成。在此时注意孩子的品行培养,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蒙氏教育中的“走线”,对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发展孩子的肌肉统合、自我控制、协调能力,有显著作用,对孩子的学习、工作情绪有稳定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孩子良好地秩序感和方向感,是一种易行、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走线的起源 1939—1946年,享有世界声誉的玛丽亚?蒙台梭利前往印度讲学,七十多岁高龄的她不断坚持到各地考察讲课,指导教学从事研究与写作,这一时期正是印度人民觉醒,甘地领导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即将取得胜利和基础教育运动蓬勃开展的年代。在那里,神秘、古老的东方文化深深吸引了玛丽亚?蒙台梭利,尤其是印度的“瑜伽”引发了她的灵感。“瑜伽”讲究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和心灵上的练习调控相结合,于是,她将这种理论和蒙氏教育的走线工作相结合,使孩子通过走线活动获得心灵上的沉寂,提高了专注力,养成了平静的心态,为开展孩子一日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玛丽亚?蒙台梭利根据幼儿生理发展需求,选用轻柔舒缓的音乐作为辅助来开展走线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自我控制力,锻炼了大肌肉的协调能力,发展了平衡杆,培养了意志力和独立性,使孩子能够充分地集中注意力,保持稳定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各机能的发展。 三、蒙氏教育中走线的运用 蒙氏线的线圈颜色要求是白色的,从美学角度讲能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形状为椭圆线形双圈,类似于跑道,两边为直线,两头为弧线,线圈的宽度要以班上脚掌最宽的孩子为标准。外圈距教具柜60公分及以上。在教室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内圈的两直线间距为一米,外圈与内圈直线与曲线的间距都为一米,让内外圈的幼儿互不干扰。走线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1、顺时针方向行走。孩子要学习与人保持距离,不推挤别人.在这一阶段教师可先用铃鼓声代替音乐,当听到拍响铃鼓的第一次时,幼儿并拢的小脚向前迈出第一步,当听到拍响铃鼓的第二次时,幼儿的另外一只小脚上前与第一次迈出的脚并拢 ,如此踏并的不断练习下去。2、两脚不离开白线行走。3、在控制下的较正确的走线。这时孩子应具备三个概念:一是如何有效控制距离,二是必须走在线上,三是正确走线。4、持物走线又分为两种方式,即单手持物走线和双手持物走线。如先练习单手持旗子走线,能力达到后在练习双手持旗子走线。 5、增加难度的综合性走线。如:中指挑起一串风铃,一只小脚踩在线上,手臂前平伸,弯腰让风铃正中的吊坠对齐白线进行自我订正,音乐响起时要求眼睛平视前方,后背挺直,脚跟挨着脚尖一步一步慢慢朝前走,尽量保持风铃不摇摆,不发出声音等。6、赤足走线。当幼儿具备了很好的走线经验以后,用脚尖先落地,接着让孩子感知两只脚间的距离,再慢慢落下脚跟,和后面的脚尖挨在一起不断向前走。 四、走线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秩序感 秩序感,指的是物体的空间放置事件发生的顺序,或适应的生活习惯。2-4岁是儿童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时期,在幼儿园和家庭等孩子主要生活学习的地方,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时候注意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对孩子的未来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他曾经熟悉的环境一旦消失,将会使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无法适应环境和产生不安全感将导致紧张,恐惧,焦虑,哭泣,甚至大发脾气。一些物品放置得凌乱无序对他是一种心理的刺激,一种不安的信号。因此,确定对秩序的要求,对敏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明显的。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往往表现为操作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年人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意识的基础。当孩子从环境中一步步建立起内在秩序的时候,智能也因此而逐步构建。 (二)对专注力的培养 威廉?詹姆士认为,“精神的力量” 是“生命的神秘因素”之一。所以通过儿童内心的精神力量作用可以打开儿童的注意力之门,那就是比思考还要重要的内在特质——专注。幼儿处于智力潜能开发的关键期,拥有了专注能力,对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成就事业奠定基础。秩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需要,当他们对秩序的需求获得满足时,快乐由此产生,专注开始萌发。很显然,这种专注的能力从外部世界获得的思想,必须依靠内心的精神培养。幼儿在走线时不仅要整合各种动作,使身体保持平衡,让手中或头顶的物品不摇晃不掉落,而且必须让自己与同伴保持一定距离,不干扰别人也不会让别人干扰到自己,从而能有效地促使幼儿主动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调控自身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徒手走线的幼儿需要专注才能脚不离线,脚跟挨着脚尖一步一步朝前走。持物走线的幼儿需要专注才能在徒手走线的基础上保持手中用几何立体搭建的组合丝毫未动;保持中指挑起的木串珠不在身体前方晃动;保持两面三角形旗子的旗面尖角控制在白线两侧的上方;保持手臂的平稳乒乓球不掉落在地板上;保持四肢力量的协调桶中的水不洒落出来…… (三)对均衡性的培养 均衡也就是动态平衡。最简单的一类平衡就是对称。人体保持平衡的能力来自于人的颅骨内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半规管前的两个囊状结构,神经中枢正是从这里获得人在运动时的种种信息,从而及时做出反应,纠正可能破坏身体平衡的动作,使人体保持平衡。儿童的骨骼躯干等身体发育特征的正常化平衡必定作为重要的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动作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规定3—4岁的幼儿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走线活动可以很好的发展幼儿均衡感,锻炼身体的各机能,这对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走线活动中,两臂前侧平举或手持用具,或头顶着轻物件,踩着地上的直线,通过智慧运动的进行,幼儿的神经力量就会不断增长扩大,传递给心理的是一种真正的满足感和征服自我的成就感,幼儿不但学会了运动和有用的动作,还掌握了一种优雅从容的姿态,精神力量得到平静,这时的他更有自信,稳健协调的步伐让身体的整体形态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 结语 综上所述,走线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的对幼儿身心发展得促进作用是全面而多样的,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我们,在进行走线活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孩子的年龄,个体差异,能力差别等因素来确定活动的难易程度,挖掘走线活动中的兴趣点,让孩子们乐意参加到走线活动中,并获得真正的锻炼,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成长! 【参考文献】 ①玛丽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4 ②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③沧浪著.《为何要说“3岁看大,7岁看老”》,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1d03f1cd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