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2-12-22 02:10: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年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关联翻译理论指出翻译是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关联翻译理论一经引入国内,产生巨大的轰动。本文回顾该理论自引入在国内约20年的发展概况,梳理各阶段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肯定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文末,指出该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并对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回顾;综述;预测

引言

1991年,Dan Sperber Deirdre Wilson的学生Ernst August Gutt出版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提供一套有机连贯的理论框架,在翻译界引起巨大轰动。

本文将按照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通过阐述各阶段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回顾该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至今20余年的发展概况,肯定其对翻译和翻译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并指出该理论自身局限性。最后,对翻译理论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1.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活动。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明示推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翻译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且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部分。一方面,译者必须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推断出原文作者通过原作想要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将他对原文的理解传达给译文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从译文中推理出相同或相似的信息。欲使交际成功,关键的问题便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这说明翻译成功的好坏,前提是译者必须熟练运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准确得出原作的意图并用恰当的话语传达给译者。Gutt提出最佳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处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听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的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 2.国内关联翻译理论发展概况

本文在中国知网上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关键词对所有期刊进行检索,根据约20年内期刊数量走势图将关联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概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94-2003(萌芽期),2003-2012(增长期),2012-2018(稳定期)。并从中筛选出核心期刊,就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进行详细阐述。 2.1萌芽期

关联翻译理论早期由林克难等学者引入国内,林克难(1994)在其《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中认为其立论基础是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并以狄更斯《艰难时世》中开头的翻译为例,提出尽管直译往往会使读者付出较多的努力,但也相应的能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赵彦春(1999)发表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则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的重视。赵认为,将翻译看作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一推理过程,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大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创新性的提出了翻译理论模式,一价译元和二价译元推理模式。孟建钢(2000)与赵彦春结论有相似之处,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达到翻译的效度,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接受


者的期待相吻合,其次有责任提高译文的可信度,使译语文本最大限度地向原语文本趋同。何自然(1998)在《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中》简要陈述了关联理论能够解释大量有关语言理解和语言认知的问题,并未提及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但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中认为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有重大的启示。 2.2增长期

王建国(2005)认为中西方对于关联翻译理论争论的焦点都是关联理论能否解释一切翻译现象,但是,我国翻译学者的争论点在于它能否解释文化缺省 的问题,而西方却更多的是直接指向关联概念。薄振杰、孙迎春(2007)介绍、评论了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翻译推理模式构建和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认为关联翻译研究的描述性特征,对翻译教学会有很大的启发。 2.3稳定期

该阶段关于关联翻译理论的期刊数量明显下降,并且核心期刊的数量也是凤毛麟角,故仅阐述熊兵在《应用翻译研究视角的嬗变》中的观点。熊兵(2012列举论文、专著指出关联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启示,认为应用翻译中需要提供译文最佳语境效果。 3.关联翻译理论的评价

20世纪90年代关联翻译理论引入中国,极大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关联翻译理论以作为交际者的译者的大脑推理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使国内对于翻译的讨论从静态的编码解码转移到动态的推理过程,译作评判的关注点不仅仅译者能否忠实、准确的翻译出原文以及原文作者的含义和意图,而且将译文读者涵盖在内。

关联翻译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局限性。学者指出,关联性=语境效果/理努力,但语境效果处理努力都是难以计算和衡量的变量,因此关联性也成为一个模糊的主观性极强的标准。王建国(2005)关联理论难以客观恒定联性是关联理论目前应用到翻译研究中的最大障碍。当然,也不排除因为研究者和学者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关联翻译理论被误读所造成的不必要的争端。 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不同阶段代表学者的观点,对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做了回顾,关联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界的进步无疑起重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学界对于翻译的争论不再囿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然而,关联翻译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它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关联性的难以界定、模糊特质,加上部分学者自身的局限及对关联翻译理论的误解,使得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1]Gutt,Ernst August 1991.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Oxford:Basil Blackwell.

[2]薄振杰、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9期,第57-59.

[3]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载《现代外语》1998年第3期,第 92-107.

[4]李占喜《国内外语用翻译研究:回顾、述评与前瞻》,载《上海翻译》2008 1 期,第 20-26.

[5]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载《中国翻译》1994年第4期,第5-9. [6]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载《现代外语》1999年第3期,第273-295页。


[7]孟建钢《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载《中国科技翻译》20012月第14卷第1期,第9-11. [8]孟建钢《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25-31.

[9]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翻译》 20057月第26卷第4期,第21-26.

[10]熊兵《应用翻译研究视角的嬗变》,载《中国翻译》 2012 年第6期,第11-17.

[1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载《现代外语(季刊)》2001年第24卷第3期,第285-29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3bd280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