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的作用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一天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古往今来,学校都重视早读。早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于学校,不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今天,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轻视早读是不妥的,不能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早读的功能也是极为可惜的。可随着大课间的兴起,原有的早读课取消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为大课间要上,早读课也不能取消,二者应该是可以并存的,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怎样用足用好早读,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根据自己的实践,我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早读的重要性 1、增强记忆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清晨早读,头脑分外清晰,没有前学习材料的干扰容易记住材料。德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艾宾浩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通过机械记忆复述记忆长度不等的音节序列,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如果老师对学生已学过的一些知识,需要学生记忆背诵掌握的内容,在最近的早读时间,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2、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语文学习,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朗读时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想协作,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的欲望。它所获得的信息会比听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与理解。所谓“大音稀声,大道至简”就是大声的朗读,本色的读,学语文就是要回归到文字,以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让学生在诵读中记忆,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运用,用简单的办法,收到最好的效果。南宋朱熹是这样描述诵读的: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学语文,注重的是积累,否则就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那么集中朗读的最佳时间就是早读,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积累知识巩固能力,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学生品行修养。读不仅是听、说、写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进入人的理性世界,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读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跟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对话,认真的读我们的课本就是跟古往今来的圣贤先哲进行心灵的交流,这对于一个正处于人格养成初期的学生来说,又是何等的重要!朗读是美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享受美学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出发,还是应试出发,每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清醒地认识:要让学生多阅读,要让她们真正尽可能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现在大力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籍,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利用早读这个平台让学生多读,多悟呢?这是一个能使学生多增加积累,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品行修养的好方法啊! 二、指导早读的方法 1、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读。有目的的读才是真读书,首先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范围。除课本内容外,适当加入国学经典如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等琅琅上口的材料,以避免读书材料单一。让学生在早读中通过朗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朗读感受作家作品的异同。 2、指导形式多样的读。如果早读形式枯燥,无疑将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读书内容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创设朗读气氛,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多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读,她们未必能抓得准语调、重音,自然也读不透感情。而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通过模仿,再自己读,基本可以掌握朗读文章的语气,节奏,对思想感情有了很好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bdb5f1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