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理念下学习者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12-31 07:29: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课程理念下学习者的角色定位

课标颁布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我们感到,目前的改革难以深入开展下去,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纠正,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应该真正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也是学习者;二是要突破学生语文学习理念的瓶颈,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转换角色意识,重新定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



1,做问题的提出者。过去对中外教育的不同特点流行一种说法,中国的教学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而外国的教育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了。我认为这确实道出了中外教育的差异,也道出了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下的原因。



带着问题进课堂,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初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体现,它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王尚文教授认为:阅读教学是对话,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四重对话的交织。其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对课堂即将学习的内容了然于胸:什么内容已经理解,什么内容仍有困惑,那么,他的课堂学习目标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形成,学习活动便会有的放矢,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参与,热情也就自然高涨了。教师在课前仔细研究文本,才能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心中有数。我习惯在课前布置课代表收集学生预习中的疑问,以便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教学《边城》时,学生提出疑问,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否等同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群善良淳朴的人在边城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发生那么多悲剧?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不仅读懂了情节,更是在探究文本背后的意蕴,也就是文本存在的社会学和美学的意义。只有认真阅读文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盲目的学习状况才能得到彻底改变,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才会有保障。



2,做学习活动的主角。目前语文课堂上流行一种对话式或问答式的教学形式,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师生你问我答,很是热闹,但究其实质,学生仍处于被动参与状态。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就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问、去思、去讨论、去动手、去探究。一位老师上了这样一堂试验课,以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师在明确学习内容后,即向每个学生提出:如果你是老师,你将要求同学们掌握哪些知识?弄懂哪些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上讨论热烈,学生妙语连珠,不仅解决了老师想要解决的问题,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问题。这样做还会促进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探究的意识。学生在课前积极动脑动手,查找资料,才能在课上相互讨论交流,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理解才能达到一定深度,才会有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品质》一文时,我提出文题中的品质指的是哪个方面的品质?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格斯拉兄弟所做的鞋品质如何?二是格斯拉兄弟本人的品质如何?并找出细节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参与热情很高。






做学习活动的主角还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特别是诵读教材这个环节上。读,原本就是一种学习能力,不会读,又如何去进行理解、感悟?所以,有人说,课堂没有读书声,就不成其为课堂,确实有道理。正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被给予关注,他们把读与背、讲、理解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读书的效能。教师要有指导学生诵读的能力,可以为学生读书提供一定的范式,也可以在读后由师生共同评价与校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势随着文势变化,师生的情感也才能流动起来,课堂上的才会千变万化,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如《相信未来》这样的篇章,如果不能知人论世,读出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蕴,纵使把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得再仔细,学生也无法体会到诗人坚定不屈的信念、执着于未来的精神。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学生要能全身心投人,去研究如何读。只有认识到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也才能成为真正的语文



3,做学习评价的主体。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意味学习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是学生思辨和继续探究的过程,学生充当评价主体,同时又是评价客体。在肯定与否定、赞赏与质疑、补充与扬弃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提升。教学中,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投入的热情往往很高,因为他们在这时最能体验到雄所见略同我比他还行的成就感。同时,从学习结果的调研测试情况看。学生自己体悟、探讨出来的东西,较之老师所讲授的,最易被同伴所认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时,一位学生认为老舍在前几段,一直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一面又在不停地说,认为不如用我很想念北平来得简洁。我并没有立即提出不同意见,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文中作者对北平的称谓我的北平”“我的母亲人手,指出这已经超越了地理上的距离,是血浓于水的情感,只有在看似哕嗦的表述中才能把作者心中的那份浓浓的爱曲折地表达出来。我对学生能从文本中找依据的做法给予了肯定,时补充了老舍写作本文时的背景,对学生的观点作了补充。如果我按照教参和备课中预设的观点自己去评价学生的看法,不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更会丧失一次培养学生批判探究能力的机会。



于漪老师说过: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课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作者喜怒哀乐发生共鸣,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如何创造这样的情境?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应把自己定位到学习者这样的角色上来,各司其职,才能碰撞出灵性的火花,收获智慧语文的果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fbc20f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