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史中的教育发展轨迹的异同

时间:2023-01-04 19:30: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西方音乐史中的教育发展轨迹的异同

作者:黎莎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1

【摘要】音乐教育史的发展无法脱离音乐史的大范畴,两者的发展轨迹在中西方音乐史的大框架之内必然有时间上的重叠,在现今的研究中,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发展与西方音乐育史的发展的研究较多,但从大的时间框架把两者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于此视野,从中西方音乐史中的教育发展轨迹为研究脉络,从纵横两坐标着眼,探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育

从有文字资料记载或者有考古文物可以证明的较早信史开始到二十世纪,这一个时间段内,无论是从横向的时间坐标上看,还是从纵向的某一个特定的门类上来看,中西音乐教育(狭义和广义)都存在着许多相似及相异之处。 一、立足横向的坐标

历史时期相对应看起,两个地域在音乐教育方面较早开始产生交集的历史节点,是在中国的东周时期,此时对应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国儒家代表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维持社会秩序的理念十分相似;其后,孟子对仁声的重视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调式产生不同情感的理念,说明了中西方的思想家们开始对音乐的价值做出判断,并由此涉及到哪些音乐可能具备教育功能的问题。

我国从魏晋开始直到宋朝,大致对应西方的中世纪时期。此时我国的宫廷音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音乐机构及其发展壮大显现了音乐教育活动的活跃程度,而西方音乐活动主要围绕宗教展开,建立在圣咏之上的各类音乐,在教堂内为人们所学习吟咏的同时为教义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此时中国与西方的统治阶级,在音乐表演的目的上有了不同认识,除为了适应仪式需求外(中国的祭天祭祖等、西方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前者具有更多的娱乐性质,而后者显然具有更多政治意味(达到宗教的独裁目的),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统治阶级对音乐所具备功能的认识差异,所以,此时两地统治阶级的音乐教育目的是不同的。但即便如此,两地的音乐教育仍然存在共通点。在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丛生的年代,中国给了佛道两教滋生的土壤,由此带来的一些独特的宗教音乐事象,使得我们可以从宗教音乐传习这一角度,找到中西方音乐教育方式在动荡年代的相同之处,比如说道教的日诵功课与日课,以及唐代的法曲(佛道法会时的乐舞,纳入宫廷音乐的范畴,可视为民间音乐与统治阶级音乐的融合)与经文歌(歌词内容的宗教性与世俗性,也可视为民间音乐与统治阶音乐的融合)等。在这些表象极其相似的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此时的宗教音乐传习,在传习时间与传习内容上的相似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后进入我国明朝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的中西方音乐教育都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音乐传习的地理区域性。比如我国的四大声腔(昆山江苏一带、弋阳江西一带、海盐和余姚浙江一带)、各琴派(浙派、绍兴派等)与勃艮第乐派、尼德兰乐派、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都是以地理方位来划分的。虽然从时间跨度和内容形式上看这样的划分十分牵强,但至少从某一个角度说明在这个时期中西两地都有很强的风格意识,这对其后的音乐传习方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国清朝大致对应了西方音乐发展史中的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时期。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的音乐活动以京剧与其他曲艺形式为主,与其相关的音乐教习活动的主要特点则已在明朝先现——音乐技艺的传承在某一个或几个有着独特风格的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并由此产生了各个不同的流派(比如京剧中的前后四大须生,皆各自成一派)。反观西方此阶段的诸音乐历史时期,也产生了相似的现象,如,受启蒙运动影响并在创作中相互借鉴的以型的结构精妙地发展为追求的海顿、莫扎特与创作晚期前的贝多芬;受瓦格纳影响的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的德奥晚期浪漫主义等等。尽管这些派别的划分依据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比如京剧中的各派别可能会依据唱腔、身法、对各个剧目中不同唱段的处理这些非常形式化的表象来划分,而西方的各流派划分存在诸多状况,有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的,也有按风格划分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教习方式,由于音乐活动发展的特点而使得其越来越风格化(或者个人化),这似乎也可以看成是二十世纪以后西方诸多音乐教学流派产生的历史原因之一。 二、立足纵向视野

从纵向坐标来看,中西两地各自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如,早期中国的统治阶层把音乐当做重要的道德教化手段,其后逐步演变成一种娱乐的工具或者宣扬政教远被的手段,由此而引起了对音乐教育内容的影响,即愈发地注重乐工的演奏技巧,这一现象也同样见于西方:出于一种冲破刻板、追求变化的创造愿望,格里高利圣咏被不断地装饰,音乐内容愈加丰富,就意味着演唱者的技巧需要愈加高超;再如,我国古琴的发展基本贯穿了整个古代史,由最原始的重视道德修养,到加入技巧的训练,这些历史传承的表现在西方的键盘乐器的发展中也有体现——伴随着键盘乐器的不断发展而随之产生的各类奏鸣曲、赋格曲、触技曲、练习曲等,说明对技巧训练的重视并非只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中西音乐发展于不同的环境,生长倚赖不同的养分,而音乐史发展的不同必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轨迹,从人类历史进程角度俯瞰音乐进程,音乐是蕴含于不同的文化之中,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音乐的差异性,音乐的差异性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作为艺术领域中具有时空性的一门艺术类型,所表达的并非仅仅限制于视觉,最早的中西学者对于音教育的定位就十分明确而统一,是为人育与德育,无论后期音乐史的进程如何改变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轨迹,无论音乐流派如何多样发展,其都为音乐教育之根本。

作者简介:黎莎(1988),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助教,文学硕士,单位:武汉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学法、音乐理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fda33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