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作文五

时间:2022-07-15 14:18:0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抄写春联

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这一天你到大街上去看看,到处是喜气盈门。

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我们这组开展的活动就是抄写春联,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等等, 我们还上网了解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 参加抄写春联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兴趣盎然。这次抄写、收集春联让我们收获很多,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真是太美妙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说从这一副副精美的春联中还可以读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呢。

端午节

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可多了,有喜气洋洋的春节,有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有祭祀亲人的清明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有我最喜欢吃的美味的棕子了。那香软可口的棕子让我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可我还是在最近的学习中,才具体地了解到这美味可口的棕子,竟然还有一段古老而又动人的来历呢!

相传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他的祖国被秦国侵占,心如刀割,在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投江自杀了。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饭团、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咬伤屈原的身体。后来百姓们又想出用树叶包饭团,外缠彩带的办法,这就和我们今天的棕子有些相似了。

这次活动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受益匪浅。








中秋节的来历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 中秋节这一天,天上的月亮分外明亮也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被看作是团圆的大好日子,也被人们喻为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佳节指的就是中秋节。中秋节这一天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要忘了,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一个问候。由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现在中秋节这一天,全国人民还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合家团圆呢!





中国的元旦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知道了元旦的来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第一天。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合家团圆喜庆的节日。人们在元宵节里放鞭炮、吃元宵,真开心啊!

晚上七点在垣曲县广场放礼花。我们全家六点三十分吃饱了饭,爸爸、妈、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姐姐和我去看礼花,在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城里的、还有是农村里来的,有开车的,有骑三轮车的等等,我们一家边说边聊,不一会儿到了垣曲县广场,广场上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礼花和灯会的,其中有拄着拐棍的老人,还有咿咿呀呀不会说话的孩子,热闹极了。时间到了,瞬间礼炮齐鸣,百花绽放,美丽的礼花姿态不一,变化多端,有的是半圆形、有的是扇面形、还有的是圆形、还有说不出来的一些形状,有的像小灯笼、有的像瀑布,有的像向日葵,还有的像垂柳,最美丽的像一群群可爱的小蜜蜂,在百花丛中辛勤的采蜜。真是五彩缤纷,美丽极啦!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礼)花开”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灿烂美丽的时刻——元宵节。

元宵之夜

元宵之夜比除夕还热闹。你看,观灯的人你拥我挤。人山人海,真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我和爸爸随着人流汇入了广场门口,我们津津有味地观赏来自“五湖四海”的灯。我一眼就看见了“世纪牛灯”,灯顶上是一对世纪牛。它代表着我国中华人民的新世纪里有牛一样的精神,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对世纪牛,眼珠瞪得圆圆的透露出狂奔的眼神,头上两只尖锐的角,利如刀锋。

月亮渐渐西落,但观灯的人还络绎不绝,各种彩灯像天上的繁星一般,大放光彩。真是美极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3136eb2b160b4e777fcf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