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与气象相融合的研究报告 很多古诗细腻地描写了某地的气候特征,读来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等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 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 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有的诗歌反映了一定的气候知识,表现了古人对气候科学朴素辩证的认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等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 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中有大量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的诗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刻画了春末夏初梅子黄时的节令特点。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这首古诗中,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佳句,反映了每年清明前后,正值大陆上冷、暖两股空气的势力相当,相持滞留在江南或者华南一带,造成当地连绵不断的霏霏细雨的天气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古诗词中有不少名句对气候的差异也进行了形象的刻画。 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农历五月正值仲夏,江城(武汉)梅花花期已过,而 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由此可以看出内地与塞外气候差异之大。 正因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所以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用平淡无奇的语言描述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的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由近及远,从低到高,描写的时间也从春季转入了冬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896981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