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猿声有关的课文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什么来写愁。(2分) 答案:猿声,解析:这道题基本送分,稍懂意象常识即会。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2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22.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考查抒情手法,大体来说,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重点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难点在“第二首以理写愁”,需要了解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的特点并结合诗句赏析。 诗歌鉴赏: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实实在在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意。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 《三峡吟》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也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这首诗是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这里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是说猿猴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哀愁而啼叫,只是因为行人心里有愁因而觉得此声哀愁。这首诗以猿声来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徐照这首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是人愁,而不是猿愁,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苦行人心”的蕴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f3310e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