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2.理解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分析木兰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爱国精神。。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对诗内容的翻译、人物形象的理解采用自学、讨论、展示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同学们,中国有句俗话“巾帼不让须眉”,这首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巾帼英雄,你们知道这首歌唱的是谁吗?她就是家喻户晓的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2.简介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或老师示范读),学生圈出与自己读音不一样的字。 2.请同学按照语速和情感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课文。 3.小组展示朗读,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4.全班齐读。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五.整体感悟: 1.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 2.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分小组后独学、群学后进行展示: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辞官还乡 ——详写 亲人团聚 ——详写 木兰换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二.合作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五.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人物形象以及她给人的启示、写作手法等去归纳。 教学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思亲、辞官还乡和亲人团聚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勤劳善良 替父从军 忠孝勇敢 准备出征 不辞辛苦 奔赴战场 征途艰苦 十年征战 凯旋归来 辞官还乡 淡泊名利 亲人团聚 还女儿身 比喻赞美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e8b39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