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贾老师教作文 模仿,是人的一种成长方式。从呀呀学语,到蹒跚走路,乃至做事做人,无不从模仿起步。我教作文,也是从模仿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开始的。 1990年,还在作文课堂里暗自摸索的我,上了一堂作文公开课《织女塑像》。由于不谙学生的写作心理,将观察作文与想象作文混搭,将静态描摹与叙事创作掺杂在了一起,致使教学目标含糊不清,学生无所适从,一头雾水。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咬住作文教学不放,到处寻找可以学习的名师课例。在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推荐下,我“认识”了贾志敏老师,拷贝了三盘《贾老师教作文》的录像带。我如获至宝,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便是看《贾老师教作文》。《学写作文并不难》、《怎样遣词造句》、《在生活中捕捉作文的材料》等20节作文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课堂上,贾老师气定神闲、儒雅睿智,或表演,或示范,或点评,似有神来之笔,信手拈来。我越看心里越敞亮,越看心里越通透。透过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我渐渐摸到了贾老师教作文的“诀窍”: 用生动有趣的例子揭示写作的秘密。在《句子的意思要表达清楚》一课中,贾老师用“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的故事揭开了“标点位置的秘密”,进而用病句“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揭开了“词语位置的秘密”。在说说笑笑中,学生学到了标点使用、词序排列等写作要领。贾老师的肚子里,似乎装了数不清的新鲜例子、不计其数的经典范文,一开口,便抓住了你的耳朵,不由你不听。 用师生合作的表演再现故事的现场。《作文要有具体内容》一课中,贾老师和学生合作表演了“小明‘骗’爸爸吃桔子”的情景,把故事梗概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后,贾老师用一连串的提问启发学生如何写具体、如何有详有略。就是一个小小的桔子,经贾老师的“看形状、察颜色、掂份量、闻气味、数桔瓣、品滋味”,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这种写作指导的现场感,让你不会写都难。 用敏锐妥帖的点评规范学生的语言。贾老师的耳朵似乎特别灵敏,学生一念作文,他就能捕捉到遣词造句中细微的差错,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修正,这种功夫简直让我惊呆了。在常人看来似乎没有问题的语句,他都能“挑出一点儿刺”来,而且,经过他分析讲解之后,常常让你心悦诚服,释然开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已经成为贾老师作文课上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这样的教学诀窍每有发现,我都兴奋不已。细细琢磨之后,我跃跃欲试,将贾老师的作文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依葫芦画瓢”,逐节逐节模仿。起先有点生硬,不太自然;慢慢地,我得心应手;后来,我上得越来越有滋味。贾老师那一招一式背后的作文教学思想,也不知不觉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中。像贾老师那样上课,本来沉闷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了,本来笨嘴拙舌的学生变得聪明了。俨然,我翻版了一个“贾志敏”。 及至1992年春天,我才在学校礼堂里,见到了生活中真实的贾志敏老师。他上的那堂《两个苹果》作文课,时常在我脑海里闪现。1993年10月,我按照素描作文理论设计的《奇妙的魔术》教案,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在泰兴市颁奖典礼上的示范教学,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也就在那时,我懂得了:你所敬仰的老师,即使不天天呆在我们身边,也可以时时留在我们心底。 那三盘录像带,至今仍保存在我的书房里,历久弥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0c7d2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