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学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 一、 摘要: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而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愈加紧迫的趋势。因此在寻求环保思想的过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似乎显得更合理与有效。因为这些古老的文化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强调辩证思维的作用,这样,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就开始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儒家环境意识再次被重视起来。 二、 三、 关键词:儒学、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 正文: 人民出版社,1995年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从儒学角度来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首先分析了儒家环境意识的历史源头,从生态学、早期自然保护以及生态农业方面来说明儒家的环保思想古已有之,贯穿于儒家思想而渗透于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其生态保护思想丰富而广泛:有“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山林资源的思想、“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源的思想、“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从哲学层面来看,儒学主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环境意识,在现代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天人合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生态价值,表达着儒家对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儒家的伦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伦理学的出现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价值导向,可培养和塑造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 2. 心得体会:环境问题并没有因人们对其探索的久远而得以在理论上澄明。理论探索的困难并不是人们热爱与追求智慧的挡路石,而是人们继续前行的激励石。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激起人们无限的兴趣。 由于环境问题最初在西方产生,面对西方社会这种“文明病”,有一些西方人士就对处于现代水平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怀疑,认为正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那种外显倾向和机械论思维方式才造成了人对自然的盲目征服,最终造成了环境问题。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则显得合理有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自强、自信、自立来源于民族文化。胡抗美认为,“西方人心中有一个上帝,中国人修炼道德。上帝只有一个,道德是一个系统。崇拜一个上帝,思维有它的局限性;而道德这个系统,由儒家构建以来,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思维。因此,西方人对线的精神无法理解的十分透彻,他们关注的是色彩。” 笔者认为,儒家哲学中的阴阳理念对于环境的影响的最大的。《易传》把阴阳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沃万物”的最高哲学范畴。而儒学也认为,阴阳两极的变化、脉动、震荡是一切自然现象的体现,自然秩序就是阴阳两极之间的动态平衡点。所以,事物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当进出量基本平衡则系统达到和谐状态;当进入量大于排出量时系统生长和发展,当进入量小于排出量时系统萎缩和退化。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纽带,生态环境存在和体现遵守对立统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量变质变定律。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宋代理学的兴起,张载更加强调天人合一,提出了“民胞物与”,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总是在追求、执着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自然与人的亲和、合一境界。”儒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儒家的生态保护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山1. 关于本书:书名《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作者:张云飞 出版单位:四川林资源的思想,二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三是“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源的思想,四是“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儒学的对立统一观点也是其思想中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学者说的“太极和谐原理”。一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二是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是两个对立面协调吻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整体。这三点内涵中,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利于自己;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损于自己。这个原理,对于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极为深刻、极为重要。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与自然、生存与自然、发展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之义。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坏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本质上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就是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和谐的重要性是在它受到破坏之后才更加深刻地被人类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去扭转和改变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寻求和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 当代新儒家对环境问题也相当关注。有学者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连续性与一体观,指出当代的三个断裂:即“人与宇宙本体的断裂、人与自然的断裂、人与社会关系的断裂”。因此在个人与宇宙之间,建立和谐的连续性;在个人与宇宙超越本体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建立共生共荣感的关系成为我们的一种美好向往和追求,这样才能在21世纪开启并重建“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关系。 四、 参考文献:①陈亮《人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 ②胡抗美《胡抗美书学论稿》 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 2009 ③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98 ④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中国环保产业,2008 ⑤黄俊杰《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 现代哲学,2005(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2306d0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