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 声 纯化镇中心小学 袁小娜 在语文课堂上,我有时会埋怨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太差。其实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学生们没有想到、没有悟到,是不是我们在上课时问题的设置欠思考,引导语言欠考虑呢? (一) 在给孩子们上29课《掌声》时,我给他们讲解了小儿麻痹症的情况,然后问他们“如果你是文中的英子,你心里会想什么?”。这一换位思考让学生活跃起来,“自卑”、“胆小”、“孤独”这样的词语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 “所以英子在学校里总是怎样?”我趁机问。 “总是默默地在教室一角” “你从默默一词中可以看出什么?总是呢?”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她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走路的样子因此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答案,说明他们一直在思索。 我又问:“为什么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 “她怕同学们笑话她” 孩子们说得多好啊!“那同学们真的想她想的那样笑话她吗?”我接着问。 “没有。” “你从哪儿知道的?”我这一问,孩子们不由自主的读起了下文。 (二) 在讲到“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红的。”我问“你从这一句中读出了什么?”付靖远站起来说:“如果英子站起来走上讲台,同学们就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不站起来吧,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这时候她一定在想是站起来呢还是不站起来呢?”说得多到位呀,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那她的眼圈为什么红红的?”许一鸣一下子站起来好像怕别人抢去一样,急急地说:“因为她从来没有在同学们面前走过,现在要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讲台,她担心同学们待会儿看到她走路的样子笑话她。”说得多好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0de57b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