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背后 摘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上的中国古诗词充分展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境和气韵, 意境赏析是鉴赏古典诗词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通过对作品分析把握,探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诗词艺术所表现出的意境和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诗词;意境;气韵 看伊人棹一叶扁舟,看才子涉水于江边,看隐士农耕于西畴。 伊人何人?潇湘馆内林黛玉。看她坐于船中,独自飘荡,手执泥锄,傍依岸泊,下船而行。偶遇桃林,乱红如雨,桃之夭夭,恰如“人面桃花相映红”。放锄于地上,撒袋中之落红;提壶觞以葬花,临清流而赋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触目伤怀,哽咽无止。 他日,寻伊去处,乍听潇湘馆内诗篇迭出,方知群芳齐聚,才子佳人咸聚于此,兴桃花诗社。怡红快绿,落英缤纷。提酒作诗,不甚其乐。一曲桃花赋,定烟尘,真柳絮才人。 痴心黛玉,一心向着宝玉,怎恨双亲早逝,身染重疾,无功名之所图,无珠玑之所期。两人情愫相同,但生平无缘。病卧榻上,魂魄不定,泪潸如雨。切切细语:“宝玉,宝玉,你好……”,语戛而止,命亦了却。呜呼哀哉,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引清人涨潮之所言“恨才子佳人薄命,真是菩萨心肠。”吾之恨非薄命,但真情所钟;非身世惨淡,但从容流连光景。只是千古江山,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事。如今想来,只见一个纤瘦的背影。 又转念而见,望于赤壁之上。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见苏子望远,划然长啸。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四顾寂寥,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酌酒煮鱼,望月赋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饮酒甚欢,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是一年春好处,苏子怅怀远行,忽遇一林,柳絮轻飞,梨齿含香。不禁吟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自想身如梨花,无人鉴赏,终被流放,又不禁唱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便如此,西湖纵生一条苏堤。 何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何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便是自嘲闲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便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心境,便是豁达超脱,旷达平和。 在春日明媚,看着苏子乘兴而来,踏歌而返的背影。 又见一人,面目宽大,眉眸慈和,问起姓名,俯而不答,常曰门前植有五棵柳树固自号 五柳先生,晋人陶潜。见他种苗刈草,裙带拂过蓟草,窸窣的声音和着欸乃水流。泥露沾衣,只是顾笑。问其饥渴,笑而答曰,渴饮露,饥餐英。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往西畴而忙农务。 胡为遑遑为何之?富贵非所愿,帝乡不可期。问欲何之,却道归去来兮。只是一心寄于乡间。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期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喜常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便是人生之乐矣。 又随他起居,舍车马喧嚣,其心境安宁闲适,不见烦躁。问何为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有心灵归去来兮,方做到心远地自偏。 友人常聚其家,无丰食,只顾饮酒,醉而赋诗,或无酒,然诗不辍。人不堪其忧,潜不改其乐,一箪食,一瓢饮。贤哉,潜也。常饭后,索一琴,弦徽不调,扶而和之,人笑之,但答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以显其心境之高远。 因太白言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又得东坡赐言,天地万物,物各有主,逝者如斯,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则吾身与其共无穷也。若淡薄雅怀,重情重义,有所从来,知所从去。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又怎地,岂叹吾生之须臾?岂说奚惆怅而独悲?又真是今是而昨非?更无羡“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者。 百代过客的跫音渐行渐止,节奏轻快,陡觉无忧。我们的眼前是一片春暖花开,我们的背后是前人正在修篱种菊之中。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J]. 李红心. 中州学刊. 2008(05) [2] 意境效果的多维阐释[J]. 马艳丽.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9(0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b4d908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