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个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能够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能够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一方面是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除法的理解、表内乘除法等,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展开想像和思考,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的潜能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地发挥,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充分地获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水平能够充分地发展。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例如例2的教学,由具体情境引入后,能够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这样分层次实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实行思考和归纳,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注重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实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使用。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上,教材提供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这些内容恰当真实地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分析和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实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4.这部分内容可用3课时实行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9b1621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