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随笔 计算是援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开展,课堂教学中,假设我们把计算教学的目标仅局限于计算本身,计算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培养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技能的层面,那显然是不够的。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第—课时中我也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依据除法的算式来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即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了解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了解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节课的我确定了两大难点:一是余数产生的意义和必要性。二是对于第二课时中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局部,即“商和除数的乘积〞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第—课时的学习中如何学习才能扫清障碍。 具体在课堂中如何突破呢?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用你手中的小棒替代花盆,摆一摆。 2盆一组,可以摆7组,还剩1盆; 3盆一组,可以摆5组,刚好摆完; 4盆一组,可以摆3组,还剩3盆; 5盆一组,可以摆3组; 6盆一组,可以摆2组,还剩3盆; . 教学文档 …… 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出摆的结果,有的可以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自然引出余数,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和体验余数的产生的意义。不同的摆放形式,也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操作的过程中,我针对分小棒的过程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答。如:2根一组,可以摆7组,还剩1根时设计的问题是:15根小棒,每2根一组,分〔 〕组,分好〔 〕根,还剩〔 〕根。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能在接着分了呢?从而援助学生在操作中去理解余数产生的同时,也为援助学生在竖式教学理解“商和除数的乘积〞局部,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扫清学习的障碍。 在操作活动中除了要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要抽象出除法算式。学生第—次接触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很多学生写出这样的形式:15÷2=7余1。分类并整理算式,标准除法算式的读写。学生自然将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分成两类,为下面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标准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写法,援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这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商量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根底。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缺乏。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 教学文档 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971fce49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