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13 人教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时间:2023-04-28 22:06: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风筝

陈秋莲

教学目标:

、学习朗读,培养语感,领悟作品內涵。

、学会圈点勾画,揣摩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语言的积累。 、理解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屏幕出现清朝高鼎《风筝》诗,配乐朗诵。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阳春三月儿童放 风筝的愉快场面。[学生谈儿时放风筝的经历]

、风筝往往带给人们美好温馨的回忆,而鲁迅在〈〈风筝〉〉中却说“看到空中有一 二风筝浮动”感到“悲哀”,他想起了一件什么往事? [引出“精神虐杀”一幕] 二、 精读品味,揣摩语言。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并请互相点评。[要求正确、流畅、用低沉缓慢的语调]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塌扁了。] 、这一幕给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哪一些细节?为什么?[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 课文中的语句,并加以点评]师生交流,引导朗读品味,并结合第三段感受体会小兄 弟对风筝的喜爱和“我”粗暴行为对小兄弟精神上的伤害。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 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 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 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通过、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 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 着深深的自责。

、候你也这样投入的玩过吗?怎么玩?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 谈谈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一个道理:游戏的儿童最正当的行 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鲁迅先生在明白这个道理后,把这种剥夺儿童游戏 权利,破坏儿童玩具的行为称之为"精神虐杀" 三、 深入探疑

回忆二十年”前精神虐杀“这一幕,作者是这样一种心情?请从文中划出有关语句, 反复朗读体会。

四、小结: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人的启迪总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继续深入研读作 品,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

五、 作业:朗读课文,把问题写在质疑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 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把问题分成四组,段为一组,段为一组,段为一组,段为一组[由于 一节课已重点研读了三四段,这部分问题课外讨论] 内容研讨、问题探究

四人一组,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点。抽两组代表向全班报告,有不同意见,全班 论。教师加以评述。 第一组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 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 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 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 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二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46fb76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