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学前教育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属两个学段的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形式的学习模式,很难一下子适应。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幼儿教育发展出现的共性之一就是幼小衔接和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得到高度重视。 一、在幼儿园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适应性困难和社会适应性困难两个方面。多年来,我区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要当小学生”的愿望每个孩子都有,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突出的表现是“会说不会做”,执行规则的能力、执行任务的能力、自理能力、主动性较差。 为了解决幼儿社会性适应困难,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性适应教育活动。幼儿园里,气象日志、气象统计表,那些形象直观的气温变化曲线是孩子们每天劳动的成果,每天,谁来的最早,谁就把它填好,完全是孩子的自觉行为。小朋友们还轮流担当值日生,点数毛巾、清点人数、帮老师分餐具和玩具、报告午晚饭、检查桌面是否干净整齐等,活动中孩子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得到培养。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教师面对幼儿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的求助与告状行为,以不拒绝也不直接参与代替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会想办法,让儿童动脑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 在其他集体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在音乐、体育课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语言、美术、计算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主动性。 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幼儿,在日常的教育、生活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幼儿,并使幼儿学会主动地与教师交往。如,教师主动礼貌地向幼儿请求帮助,对幼儿的帮助给以真诚的感谢:教师对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给予积极关注,并提供建议性、启发性的引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幼儿活动的指导,尽量减少否定性评价,多些肯定性的引导,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等等。孩子们喜欢老师了,常常主动地将家里的事情告诉老师,愿意帮老师做事,体现了可贵的主动性。 2、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儿童成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调查中发现,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能大胆参与活动、不愿与新朋友交往、怀念幼儿园生活等,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自信,新入学的幼儿常常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孩子就会产生退缩或攻击性行为以及孤僻、妒忌等偏差。因此,我区幼儿园注重积极为幼儿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个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特长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价值,逐步树立自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向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和要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跳一跳,够得着”,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教师给每个幼儿记“成功卡”。教师随机观察,将幼儿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事件记载下来,定期在集体面前宣布,每月给家长看一次,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三、培养一年级学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兴趣 1.幼儿园与小学开展交流活动 儿童身心发展是个不断矛盾统一、完善变化的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发展过程中,相邻的阶段既有不同质的特点,又是互相联系逐步过渡的。我们组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相互听课、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缩小差异的办法。例如,一年级的教师到幼儿园大班听语言、计算、美术、音乐、体育、游戏等课程,了解大班的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及孩子的表现,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力求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的能力,充分体现一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幼儿园组织幼儿熟悉小学生的生活制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幼儿向往小学、当小学生的愿望。如,定期与小学联谊,到小学与哥哥、姐姐同上课、游戏、做操;组织“我向哥哥、姐姐学什么”谈话活动;请一年级的小学生到幼儿园介绍入学后的感受和变化等。 2.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的教室布置生动活泼,深受幼儿的欢迎。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小学整齐划一的教室很生疏,从而产生了对学校的畏惧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此,学校大胆地对一年级的教室进行改装,把教室装扮得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教室的墙壁不再是过去统一呆板的白色,而是依照孩子们的喜好变成了橘红、浅蓝等色调,并画上孩子们喜爱的图案;教室里有种植着各种小花草的自然角、科技角、图书角;黑板前的教师讲桌也一改“高高在上”的老样子,变成一个平面低矮的半圆形,高矮与学生的课桌一样,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和教师讨论、交流起来更有亲切感了,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有的学校还将校园里的评比栏上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评语改为笑脸、无表情脸和哭脸,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枯燥生硬的评比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孩子接受,生动形象地激励学生力争上游。许多学校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在校园里和墙壁上工整地写上“我长大了”、“我能行”、“相信我”等提示语。这些环境的变化,减轻了儿童刚入学的心理压力,消除了儿童的疲劳、精力不集中、自信心降低、害怕上学等不良现象。 3.将游戏、表演、绘画引入一年级的课堂 幼儿园的教学任务也比较轻松,一般授课时间为10~15分钟,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主。小学的儿童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这样的客观存在造成了儿童入学后的不适应,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也容易转变。针对这一特点,在音、体、美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安排学生不同形式的座次,有围坐式、小组讨论式、半圆式、自由式等,既提供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科技、劳动等学科,把游戏、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引进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自制玩具、用具,栽培饲养,野外实地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虫,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以书本为主的偏重知识灌输的单调的授课方式,这就与幼儿园一贯的教学方法即以游戏和活动为中心的方式十分吻合,大大减少了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适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01deca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