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大学生亚文化》 经济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1104班 梁冠 201011522418 摘要: 大学主流文化之外还有“亚文化”,主要包括课桌文化和校园流行文化,网上议论等,这些亚文化反映了大学生充满活力和意气风发的一面,但更多地流露出消极颓废情绪,透露出一部分大学生的焦虑,学校应对这部分大学生开展积极正面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文化 校园亚文化 剖析 文化的定义十分浩繁和难以捉摸,中外学者给出的文化定义达到万条之多。众多的文化范畴的界定,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视角。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无数的文化定义中抽出一些共性的内涵,这就是:一个群体的特性、知识、信仰、道德、传统、风俗、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累积而形成的独特传统。即一个群体在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民风民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传统。 分析主流文化的内涵,是为了区别现今存在于大学校园内的另类文化。 自汉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以孔孟之道为其主流,尽管改朝换代,历尽人间春色,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却经久不衰,成为强大的主流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大学以稳态、渐进的方式运行着,形成了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另一方面,大学校园中,莘莘学子刚刚经过了“心理断乳期”,正逐步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摆脱了中学的严格管理,在相对宽松的气氛中与周围存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同龄人朝夕相处,个性充分张扬,自由的精神气候滋生出另类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同时并存。这种校园另类文化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今天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处在角色过渡和角色认知容易混乱阶段的大学生,不同期望心理 不同思维观念的冲突,造成了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理想信念不同程度地失落,表现在文化现象上,既有充满活力,意气风发的一面,又有消极颓废与困惑,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极需关注的方面。 (一)、 课桌文化 遍查大学校园中教室里的每张课桌,桌面、抽屉、桌背、桌边,可以落笔处几乎随处可见笔写或刀刻痕迹,这显然是大学生们有意为之。大学生们在课桌上吟诗作画、抄写公式、龙飞凤舞,或寄情异性,或褒贬师友,或传递信息,或发泄怨怒,传达出部分大学生的特殊心态。 “课桌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洁,文化含量不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校园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遗害有四:一是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二是上届学生不良行为对后来新生起了不良的教化作用。以至“课桌文化”届届相传,经久不衰,成为难以根除的陋习。三是“课桌文化”的制作占用了大量的上课时间,心有旁鹜,大大影响听课效果。四是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育的深度。 (二)、校园流行文化 校园并非净土,信息社会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使大学生接触的东西五彩纷呈,大学生充满活力的创新思维常常从各个角度寻求渲泄,且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找到认同。校园流行文化成为校园亚文化的一支生力军,具体包括校园流行语、文化衫“文化”、手机短信等。 手机短信,包容的“文化”品位相对丰富。比如一则信息:“不学不厌,一学就厌;边学边厌,越学越厌;用老妈的钱,招老师讨厌,连女朋友都不待见。”流露出十足的厌学情绪,实际上自我也不无厌恶的清醒,这类文化主体属于拉一把即可转变的群体,教师可及早发现,及早介入。 大学生正处在角色过渡和角色认知易发生混乱的时期,不同的角色期望和价值观念系统发生冲突,就会引发”信仰危机”和”信仰失落”,从而导致精神迷失和情绪焦虑。具备一定知识素养的大学生便以戏谑和嘲讽的方式来减轻这种多元认知的冲撞。从而达到自我抚慰和自我平衡的目的。 充斥银屏的戏说影视也许正是他们的蓝本,“痞子文学”给他们以示范,电机剧中疯疯癫癫的小燕子擅改诗词,则正是他们的“良师”大学生们颇时尚地开始对经典古诗词进行恶劣地篡改,越是文化精品越是不能幸免,成为被捉弄的对象装疯卖傻,滑滑稽稽,真真假假。语无伦次的衔接,不合情理的揶揄,生拉硬扯的内容,令人啼笑皆非的噱头,透出冷漠、无奈和对正统文化的抗拒拒。 (三)、网上议论 网上意见快捷方便,且可互不照面,互不知晓真实身份,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内容涉猎面广。时事新闻,身边事例,眼前处境,师友批评,影视动态,热点话题,纵横捭阖,思维跳脱。语言特点是零散无序,同音混用极为普遍,初上网者几乎看不懂。典型的单词如“挂了”,表示“死了”或“无法进展”;“我倒”表 示气愤、高兴、意外、痛恨等多层情绪下的“无可奈何”。这一类的表现手法已通行网上,如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则一种特别的“小资语言”正通行网上。 这类“文化”透露出大学生不欲被人窥破,刻意隐藏自己的心态。也有直白的宣泄,比如对某一人物的品头论足,多半对老师大加诋毁,甚至叫人“回家抱孙子”,说得痛快淋漓,是一种真实心态的体现,反映出学生与老师之间难逾越的心理距离。说明学生工作尚有探不到的死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校园亚文化透露出当今大学生隐约可见的失重感。大学生处于角色社会化转换时期,原有的习惯思维受到现实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知识与观念更新的节奏飞快,学校教育很难同步适应。站在社会的门槛上,预感到各方压力的沉重,学业竞争的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渴求成功的压力等等,重重压力交互作用,使一部分大学生焦虑、急躁,找不到适当的人生坐标,而成人的自觉意识又促使大学生们刻意掩盖这种失重状况,表现出高度自我、玩世不恭、诸事漫不经心,或干脆反其道而表现出极端的颓废与消沉。 参考文献: [1]《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2]《学术交流》2010年02期 [3] 华洁芸.大学生亚文化剖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6(3):96-98 [4] 张帆 沈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42752c0722192e4536f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