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课文,作者简介,中心思想及课文结构

时间:2022-06-08 15:41: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端午日

作者:沈从文

1.课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2作者简介: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⑴沈从文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⑵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⑶小说分类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⑷代表作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3、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分析

1.中心意思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2.内容简析

本文选自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描写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全文总体上按时间顺序来写。先写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看划船,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描写看划船,先写赛前准备工作,再写划船选手的选配和协力,继写龙舟竞渡时观众的呐喊助威,最后写优胜者领奖时的风光;写赛前准备,先倒叙小伙子们“数天以前”在潭中练习进退之事,再插叙赛船“平常时节”的搁放地点,“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这样的安排,文路清晰,渐次展开,既突现了重点场景,又给人留下了整体印象。 3.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1段,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这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和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交代当地端午日的习俗后,介绍了划船的起点和终点,为下文写龙舟竞渡做了铺垫。“莫不穿了新衣”,显示过节的喜庆气氛。“额角上用雄


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民风淳朴,显得虎虎有生气。“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真是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锁了门”表示全家出动,家家如此。“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当官的、当地有身份的人也不例外。真正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三个“莫不”相当有分量。

第二个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准备充分,一点不马虎。“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竞争的激烈。赛龙船时,作者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

第三个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虽然只写了两句话,气氛同样热烈感人。

2段,记述赛龙船后人们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情景。“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交代放鸭河中的目的。“绿头”“红布”,色彩鲜艳,与喜庆气氛相应。“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可以想见热烈、欢腾的程度不下于赛龙船。 3段,简述划船竞赛和追鸭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时间之久。结尾总提两个竞赛,读到“人和鸭子的竞赛”不觉暗中发笑,因为作者这里所用的“竞赛”一词蕴含着幽默风趣。 综上所述,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端午节的中心思想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8cba6d227916888486d7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