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时间:2023-04-21 10:34: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各位专家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这为本节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在高中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它学科和今后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此外,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 在知识上: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b 在能力上:能够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研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的数学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提问时,特别注意要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要解决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四、学法分析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






程中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本节课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根据知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2、在教师的引导指引下,让学生在探索问题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生共同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再次巩固等差数列及公式 2、向学生提出课本中第115页的问题:1+2+3+······+100=?先让学生思考,再向学生讲解高斯巧妙计算1+2+3+······+100的故事,重点分析理解高斯的求和思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由上面的问题启发学生如何去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a1+a2+······an, 根据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上式可以写成

Sn=a1+(a1+d)+ ···+[a1+(n-1)d], 再把项的次序反过来,Sn又可以写成

Sn=an+(an-d)+ ···+[an-(n-1)d], 把①、②两边分别相加,得

2Sn=(a1+an)+(a1+an)+ ···+(a1+an)=n(a1+an), 由此得出等差数列{an}n项和的公式

Sn= n(a1+an)/2

即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于首末项的和与项数乘积的一半。

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讨论、自己完成。等学生完成后,再由教师重新演算一遍,给出Sn的公式,告诉学生这种求和方法叫高斯法,这样既可让学生加深印象,又顾及到了基础差的学生。

2、在得出前n项和公式Sn=n(a1+an)/2之后,要求学生用a1,dn表示Sn从而得到公式Sn=na1+n(n-1)d/2

强调这两个公式都与首项a1、公差d和项数n有关在研究等差数列时,突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转化为基本量(首项、公差)和方程的思想。 (三)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把课本中的例1、例2、例3、例4依次讲解,再让学生限时完成小节后的练习1练习2。整个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的讲解来巩固新知识。 (四)总结反思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ce3c65ddccda38376baf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