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4、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导入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展示关于富春江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 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 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 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 刘嗣绾) 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富春江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让我们看美文赏美景吧。 2、作者作品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语速、语调,解决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什么景色?试找出最能抓住景物特征的中心句。 3、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翻译句子。 三、精读赏析 1、四人一组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异水”:“清”和“急”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奇山”:峻峭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2、思考: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茑飞„„窥谷忘反”的感叹,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说说:如何描写景物?概括本课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四、拓展延伸 1、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8889f19e3143323868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