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体育课厌学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周丽丽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运用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练习手段,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优良的品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身体教育过程。它与学校智育、德育相结合,共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目前初中生厌学体育的现象日益严重,这种想象的出现,不仅严重挫伤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体育教学。笔者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经过发现和了解,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体育厌学现象。学生为什么会厌学体育?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兴趣,本文就以上问题做了认真细致地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指正。 二、调查研究方法 所谓厌学体育,指的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产生的厌倦、厌恶、反感的心理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学习体育的兴趣低落,精神懒散、纪律松弛、消极应付,仅满足体育成绩六十分,甚至成绩不及格也毫不在乎。其实质是体育学习动机不强,没有推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为搞好体育教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笔者搞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初一级部、初二级部、初三级部的一部分学生。 (一) 问卷法 学生无记名的对体育课的喜欢、不喜欢,无所谓进行选择。发放问卷张,回收张,卷中可见男生厌学体育的较少,而女生较多,接近四分之一,况且有不答者。 (二) 跟踪调查 对每班抽查名厌学体育者,调查他们体育课的表现。其主要表现为:上体育课懒得动,学习不认真、不刻苦,纪律松散,体育成绩经常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等等。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得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外环境、男女性别,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教材的难易程度虽不是主要原因,但它反映了当前体育教学的普遍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于学生厌学体育这一现象,我们分析如下: (一)枯燥泛味的中学生活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而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学校、家长、学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在心理上有反感,没有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把智育看得至高无上,把体育看得很轻.因此,没有机会接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没有领略到体育的风采和乐趣。另外,有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往往把学生的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挪为它用,即使学生上一次体育课,也只是草率应付,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丧失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没有动力再去学习体育了. (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初中生,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左右,在家基本上是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少劳动锻炼和吃苦精神。而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逐渐增强负荷,从而是身体得到锻炼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项很艰苦的差使,而现在的学生则是暑天怕热、怕晒;冬天怕冷、怕出汗;跑步怕耐力跑;跳跃怕跳远,鞋子里进沙子;投掷怕脏等等。因此,部分学生因怕吃苦而厌学体育。 (三)体育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培养 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上课形式局限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上课时教师是主体,学生跟着教师走。这样,学生缺乏主动性,不能对兴趣项目进行选择,而教师一般不管学生是否感受兴趣,只根据大纲实施教学。再者教师多采用“蜻蜓点水式”教学,不管学生是否掌握、是否感兴趣,结束后接着下一项的教学。有的学校,体育课处于“放羊”状态,叫做“站队、集合、就放羊。"学生学不到技术技能,平时也就不会锻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 (四)客观条件的影响 学校的体育氛围不浓厚,同样是导致学生厌学体育的原因。进行体育锻炼,首先必须保证学生有场地、有器材,如果场地、器材不足,学生也就无法正常活动,也不会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其次是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也不组织一次群体活动,那么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从而失去兴趣。再者学校里的体育骨干是推动校园体育的助推器.几个体育尖子、体育骨干,不仅能带动一个班,而且能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而现在恰恰缺少这样的尖子。 四、对策研究 初中生厌学体育不是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是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除现象,我们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逐步改进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教的能力,变枯燥教学为兴趣教学。教师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示范、讲解水平,认真设计场地,准备器材.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画线标准、规范,垫子干净,翻好沙坑等.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以学校为单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双休日,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专题报告、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趣味运动会、远足以及举办以体育为内容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等活动。 (三)完善考核办法 改变以前单纯技术考核的做法,将技术考核与上课表现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书目 []《学校体育学》 金钦昌主编者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月日版 []《中学体育课教学》 王寿生 王伯英 周正风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第版 []《体育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月第版 (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教研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aefbae09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