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 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23-03-02 13:08: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近十年来关于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

一提起林语堂,熟悉中国现代散文史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幽默”“性灵”文学主张,想到“闲适”一派的散文,这确是林语堂最明显的个性特征,也是他作为一个散文家的成功之处。然而,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林语堂的这种审美追求显得极不合时宜,因而受到鲁迅等左翼文学家的批判,这对林语堂在文学史上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长期受到文学界的贬斥和遗弃,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遗憾。

若是换一个角度,让我们来重新审视林语堂,我们就会看到,随着“五四”运动的热潮渐渐消退,追求个性自由的知识分子因为理想的破灭往往陷于苦闷、仿徨的境地,就连周作人——“五四”运动的“元老”之一、“美文”的积极倡导者——也躲进“苦雨斋”,昔日喧嚣热闹的文坛显得相对落寞、清冷。林语堂就在此时站到了前台,确立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原则,还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将“幽默”理论与“闲适”理论融为一体,使二者“相辅而行,互相灌溉”,从而形成自己成熟而独特的小品文文体,得到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尝试,才有1934年“小品文年”的收获;至于这种文体引发出的各种争议、批评,更是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散文理论。所以,从文学史的视角来考察,林语堂的文体选择不仅代表他本人的审美追求,也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趋于成熟做出了贡献,是颇值得研究的。①

九十年代,当人们重新发现了散文这一最适宜于表现自我、抒发性灵的文体,林语堂即被再次推到“热点”之中,在中国大陆沉寂了三十年之久的林语堂的作品引发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林语堂研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80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复苏期之后,在21世纪之初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据统计,1994——2004年间有关林语堂研究论文的统计,共检索到242名作者在221中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366篇。出现了王兆胜、谢友祥、陈旋波等一批林语堂研究学者。②

近五年关于林语堂研究的成果很多,主要在探讨其创作的规律和个性,他的幽默、闲适理论,并且把研究的视野拓展到了其东西文化观、哲学思想、审美品格、宗教文化思想、人生观等多领。但我仍然决定把关于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的时间扩展到十年,是因为本世纪前六关于林语堂散文研究一些论文比近五年的很多论文要出色很多。

关于林语堂散文小品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关于他的审美理想和文体等方面。 一、关于林语堂散文的审美理想,一致的观点是“闲适”“性灵”“幽默” 1、闲适

闲适就是指创作主体的心闲意适,它是对一种超然古典境界的向往是安静平和追求雅趣和风格的文人的表现。林语堂专门拈出“闲适”,作为小品文的文体特征,从“下笔随意”到内容“不妨夹入遐想及常谈琐碎”;从“个人笔调”到斟酌翻译“闲适笔调”“闲谈体”“娓语体”;从作文态度谈到“衣不钮扣之心境”等等。这些文字的精确概括,让人体会到林语堂对“闲适”话语的到位分析。③ 2、性灵

林语堂的“性灵”思想得益于“公安三袁”处最多。“性灵”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它却确实存在着。性灵一半得之于先天,一半来自于后天。关于先天不去说它,后天的钟爱与培育相当重要!启动灵机和慧根为其一;贴近自然将天地装于心间为其二;以淡化欲望、虚怀若谷、宁定守一来修心养性为其三;读书玩物和养性育趣为其四;放其胸襟、一任天然、自由平和为其五。这就如同十月怀胎而生子一样,它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的。④ 3、幽默

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幽默来自于自由独立的思想;包


含着宽容超脱的胸怀;并适当地拥有闲适自然的情愫。林语堂的“幽默”注重“情”“理”注重人性”文学创作领域,林语堂把幽默看成一种文学素质,自由地运用到创作中去,语堂的幽默观包涵着时代批判性、文学独特性、人生调节性等,他将幽默运用得如此之广,渗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达到了艺术境界、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统一。⑤

二、林语堂曾提倡“语录体”的文学创作,主张作文应有聊天的闲适和随意,他的这类散文的普遍主题是寻常事物联系着寻常道理、常识。他常嘲笑文人的自我复杂和无谓“高深”并且主张自由写作,语言自由重俗语、方言,格式自由,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亲切有“我”漫不经心、语而不论和厚实平易再加上与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超越的观念、过人的智慧以较为恬淡的心境、闲情逸致和浓浓的生活趣味,融成了林语闲谈散文的整体风貌。反映了一般闲谈散文应有的共同要以及文学陶情、消遣、启人心智等另类功用。⑥ 关于林语堂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涉及各方面,包括其小品文,小说等文体,人格观念、美学思想、宗教信仰等等精神方面,但是只专注于其散文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扩宽视野。当然研究一位作家不可能只从某一方面,需要从多个方面全面把握,但只在某一方面深入下去还是可能的。

王岩峰:《林语堂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2002年。 傅文奇:《近十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期。 黄科安:《林语堂对现代小品文理论的建设与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期。

④王兆胜:《林语堂与公安三袁》《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底6期。 ⑤佘凌燕:《解读林语堂“幽默”《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月。 ⑥谢友祥:《论林语堂的谈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c93091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