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作者:肖潇 来源:《祖国》2016年第19期 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其作品贯通了中西方文化,包含了哲学、艺术、人生等多种内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林语堂散文中的“性灵”、“闲适”、“幽默”这几项艺术特点,展示了林语堂散文独有的特色,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林语堂 散文 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风格和许多作家都有所不同,因此林语堂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林语堂坚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违背自我的想法,这和他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林语堂的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值得探究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到林语堂的思想情感。 一、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作品的艺术特点中,包含了几个主要元素,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林语堂曾写过一篇《写作的艺术》,其中提到,“性”指的是人的个性,“灵”指的是人的灵魂与精神。实际上,根据林语堂的描写,“性灵”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但林语堂一直认为性灵文学的特征就是要有个性、重趣味、近人情,要能够自由挥洒,给读者带来超然而闲适的感觉。 林语堂将自己的性灵说真实地体现在了散文的文体层次上,不论是在“语丝”时期,或是在“论语”时期,林语堂都主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抒发自我的情感。比如《剪拂集》中,就包含了不少“真挚勇猛”的文字,这些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露。在三十年代,林语堂散文出现了不少精品,其中充满了“性灵”与趣味。这种“趣”属于一种理趣,而“味”则属于散文耐人寻味之“味”。林语堂通常能够在常人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许多创新的意图。 林语堂在《人世间》创刊号上描写了一段发刊词,其中就提到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主要特点,突出“自我”的美学。类似于这种采用对话和闲聊的形式进行文学表达的作品也经常出现,例如《谈中西文化》、《想象的孔子会谈》等等。这类充满闲适感的作品,读者读起来容易产生亲切感,似乎娓娓道来,令人心里清爽畅快。 林语堂所确立的,是一种散文的基调。其利用了多种多样的题材以及娓语式的腔调,让散文真正升华到了“性灵”、“闲适”、无拘无束、自在潇洒的境界。林语堂认为,要写出这种性灵而闲适的风格,其主要方法就是把读者视为知己,向读者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就如同和故友交谈一般,无所避讳。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也不能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而要以闲谈一般的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式,和读者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要使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在林语堂的散文中,很少出现华丽的辞藻,而大部分都是平实、质朴的话语,从不精雕细琢,也没有造作之感。这种性灵、闲适的艺术特色,对于当时文坛的虚浮之风而言,起到了一定的纠正效用。 二、幽默的艺术特点 从描写风格的角度看,林语堂散文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其幽默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中,林语堂是第一个采用“幽默”一词的作家。在他看来,“幽默”原本就是人生中的一大主要元素,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一国之文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有幽默文学产生。”起初,林语堂仅仅将“幽默”视为一种语言表达风格,此后,林语堂渐渐发现,“幽默”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的思想和观点,也是对于人生的看法。林语堂曾说,“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荒唐者”,其主要是因为“同情于所谑之对象”。所以,幽默的特点就是“谑而不虐”。这样的幽默观,不仅仅属于美学追求,而更加属于一种创作立场,是作者的人生姿态。林语堂也提倡要面对现实,但不主张直接批判或是干涉现实,而是要用超然的姿态和心境,带着“我佛慈悲”的思想,戏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滑稽可笑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已经不仅仅是把“幽默”视为语言表达手法,而是将其看作了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的人类行为。 例如,林语堂曾在作品中描写了这样一个事件:当时的中国政府命令下属机关把位于上海的办事机构设置于国外租界中,但在上海工作的官员却不肯撤离租界,也不敢违背政府下达的命令。于是,这些官员把办事机关的牌子更换成了贸易管理局。这样一来,既撤掉了办事机构,又能让自己继续留在租界,可谓一举两得。在林语堂的描写中,这种花费二十美元撤换一块招牌的方法,就属于天大的幽默[4]。 在日常创作中,林语堂善于抓住生活中不和谐的、具有幽默感的事件,再用艺术手法对其加工、再利用,使之真正融入散文作品中。林语堂的散文在情感逻辑中包含了理性思想,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角度俯瞰现实社会。 三、结语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散文家。其作品半俗半雅,庄重而和谐,能让读者产生愉悦闲适之感。林语堂在散文创作中,提倡“性灵”、“闲适”、“幽默”等理念,将这几种特点相互交融,形成自己的风格。林语堂的散文从艺术特点上看,表达出了对旧思想的反抗,并体现出了个人意识与平民意识。 参考文献: [1]孔炜灵.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D].浙江大学,200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祝尧.林语堂特色散文艺术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3]刘晓玉.林语堂散文的文化美学价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4]蒋敏.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J].宜春学院学报,2008,(S1). (作者单位: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61af8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