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翻译赏析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前言】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是南宋爱国词人刘克庄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于八十岁生日时所作。上片追忆古代圣贤功绩无人相比,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片首写自己虽八十岁高龄,仍要以卫武公为榜样。整首词用典精当,含蓄深刻。 【注释】 ①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之南。因牛山之木被人伐尽,后人以为此山不生草木,以“牛山濯濯”形容,并借喻为人的头发脱落后光秃的样子。 ②吹帽插花人:指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 ③菊花:是理想的象征。 【赏析】 这首重阳节登高之作,寄寓了词人对岁月流逝、人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寂寞情怀,全令写得流畅自然,了无斧凿痕迹,是一首真率见性的佳作。 小令上阕抒写词人登临牛山的感慨。牛山在山东淄博市临淄之南。《孟子·告子》中有关于牛山的记载:“牛山之木尝美矣,……斧斤伐之,……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后人即以“牛山濯濯”形容草木不生,并借喻为人的头发脱落后光秃的样子。词人登临此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因而首句就用“日月跳丸,光阴脱兔”两个极为形象的比喻写出岁月匆匆的步履。古人常以“白驹之过隙”形 1 容光阴流逝的急速,但因沿用日久而渐渐失去其应有的表现力,词人以“跳丸”和“脱兔”加以比拟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登临不用深怀古”,实则也是发思古之幽情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词人说“不用深怀古”,实际上已经在怀古,只不过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以更加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历史。“向来吹帽插花人”用的是重九登高的典故。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有“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之句。另外前人还有“黄花插得满头归”之语。词人以“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也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指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因而“深怀古”也只能是徒然伤神罢了。 下阕抒写词人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上阕虽然表达了一种超脱怀古之幽情的豁达情愫,但现实人生中的困惑毕竟难以全然消除,词人仍然不能不感叹他的迟暮,他的飘泊,他的期望的失落。“老矣征衫”句妙语双关:从字面来看,词人是描写为岁月风霜所飘洒的“征衫”已残旧破损,实则是写常年流离飘泊的词人自己已至垂暮之年。“飘然客路”,点明词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悲凉,寥寥四字给人留下宽阔想象的余地,使人想见词人萍踪浪迹的飘泊生涯。而“炊烟三两人家”则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更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最后二句:“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令的绝妙警句,词人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黄花秋菊是词人期望和理想的象征,黄花的无可寻觅乃是理想失落的写 2 照,没落的时代凋尽了词人心中的黄花,虽豪兴满怀亦只能喟然长叹了。[2] 本词为登高抒怀之作。上片写登临。重阳节词人登上牛山,看到光秃的山坡,像是脱尽头发的光头,不禁想到只有岁月流逝才能致人于此境,于是“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就脱口而出,意为日月如跳动的泥丸,和放开奔跑的兔子,转瞬即逝。他登高望远,怀古伤今,但却想要超脱这种情绪,自我劝解道:不用怀古。“向来”二句写岁月的无情是普遍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那些才名俊逸的文人雅士,不都一个个随着西风残照而归于永恒吗?这是自古以来很多有识之士经常思考并为之困惑的问题,一旦看透了大自然和人生的这一规律,他们也就不再悲哀,而进入一种旷达超脱的境界了,词人正是如此。 下片抒怀。“老矣征衫”三句,紧承上片,他虽然超脱,但仍不免感叹自己的岁月迟暮和飘泊流离,客中的寂寞更增添了他心境的悲凉。“欲携”二句,写他试图振起豪兴,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只能归于破灭。此二句为全词警策,准确地表达了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流畅自然,疏放洒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c3a1c7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