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开启心灵之门 武汉市光谷第三初级中学 甘喻华 爱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工人不爱机器不能做好工,农民不爱土地不能种好地,教师不爱学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捷尔任斯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的工作就是爱的工作。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它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既能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又能满足学生被理解的需要,发生情感迁移作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师关爱学生,要力争做到公正、平等、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爱的沐浴中健康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有时甚至要更加偏爱后进生,要主动和他们接近,与他们谈心,用同情爱护之心去观察他们的行动,判断他们的动机,慢慢培养师生情感。中国有句古话: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再调皮的学生,只要他感到老师是在诚心关心他、爱护他。他也会改变对老师的看法,把心理话掏出来告诉老师。感情沟通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好做了。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开学不到两个月,旷课就达90节。但我并没有厌弃他,对他另眼相看,反而更关心他,主动与他亲近。当他感觉到我对他“好”后,他便积极接受我的教育,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了。在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里,他再也没有迟到旷课。事实表明:一种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关怀和爱护,就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就会引起抵触的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因此,对待后进生,教师要用更热切的心情去捕捉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心中的火焰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疏导,从而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思想品德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便于积极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德育的要求、内容和方法能够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调动学生品德修养的积极性,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教师的爱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才能。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时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也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和谐的气氛使人敢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思想不受禁锢。这就有利于人的智力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感情的作用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实践证明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教师必须爱学生,尤其对淘气的学生(后进生)更要爱。教师的爱具有强大的心理作用,它表现为一种期待,会推动学生迅速成长。1968年心理学家罗申塔尔(一译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抽出部分学生。进行“预测未来”的测验。结束时,心理学家把一份“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预言这些学生将来肯定会出类拔萃。8个月后,罗申塔尔返回小学验证他的测验结果,又搞了一次智力测验。结果,当初列入名单的学生。智力发展都达到较高水平,有几个真是出类拔萃。校长钦佩心理学家慧眼独具,而罗申塔尔却微笑着直摇头。原来,这些“最佳发展前途者”,并非心理学家精心筛选,只是他信手随意圈定的,这就是有名的“罗申塔尔效应”。之所以产生如此结果,主要出自于教师的爱。教师们对心理学家比较崇拜,对他们提供的“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深信不疑,因而对这些学生产生厚爱。更加精心教育这些学生。教师的这种爱又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体会到信任、赞赏、期望,因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与老师配合默契,因而进步更快。无论原来智力程度如何,是调皮的还是优秀的,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大的进步,出现了“奇迹”。这就是爱在心理上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教育好后进生,在教育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爱。作为班主任,只有有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会留住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一个学生,才会想方设法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还会想到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cff7ce08a1284ac8504324.html